張 瑤,鄭 梅,王慧敏*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冠心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一般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的粥樣硬化現象導致的血管阻塞現象引發的心臟疾病[1],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心絞痛、呼吸困難、憋悶感等,加上老年患者身體機能的退化影響及疾病的慢性特征[2],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久而久之產生程度不一的負性情緒,因此有效的舒緩護理方式尤為重要。為了分析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效果,我院針對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對比觀察。
選擇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1例進行護理觀察(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隨機分成兩組后,常規組4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2:18例,年齡60至86歲之間,均值為(73.26±3.47)歲;觀察組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5:16例,年齡60至85歲之間,均值為(73.29±3.52)歲。
兩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基線資料不存在差異(P>0.05),統計學無意義,可對比。本次觀察均在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本次觀察均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給予常規組40例患者常規護理,基于患者常規基礎的身體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運動護理及藥物指導等護理手段;
給予觀察組41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以下: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護理質性進行分析后,通過以往資料及文獻中的護理手段及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計劃性的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計劃,根據患者疾病進程及變化實施針對性護理計劃的調整,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程度、負面情緒產生的具體原因及患者的家庭情況進行分析之后,采用針對性心理疏導的方式給予患者精神轉移、聽覺轉移、視覺轉移相結合的方式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為患者介紹慢性疾病的治療意義及預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信心,告知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患者支持、鼓勵及陪伴,共同為患者的疾病預后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比兩組老年冠心病患者之間對比的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護理有效率等指標的差異;(1)焦慮評分[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焦慮程度越嚴重;(2)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量表,總分21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3)護理有效標準:患者治療期間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不存在投訴及糾紛事件,患者治療期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現象及意外事件。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處理,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護理有效率為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有效率為85.00%(34/40),觀察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有效率為97.56%(40/41),兩組相比:x2值=4.05,P值=0.04;常規組與觀察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所示:

表1 :常規組與觀察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
慢性疾病軌跡主要是指多維度、動態的慢性疾病的進程,慢性疾病軌跡模式主要是基于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隨著慢性疾病軌跡分期的變化改變護理計劃的一種護理手段。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可以隨著時間發生變化,進行不斷的調整及轉變[4],推遲患者疾病的進程,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保持穩定的精神及身體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效果較為顯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緩解患者疾病進程,促進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的觀察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護理有效率等指標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常規組老年冠心病患者,說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效果極為有效。
綜上,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建立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