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娟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癌癥屬于臨床危害性較高的疾病類型,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化療治療[1]。然而,患者能否堅持完治療,除了本身、家庭的原因外,對通路的保護也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觀察研究及相對照比較,現就PICC置管后護理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療治療的30例癌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1至80歲,平均年齡(57.4±6.8)歲。所有患者均接受癌癥化療治療并且采用PICC置管術治療。根據隨機數字法方式將30例患者劃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例數分別15例與15例。兩組患者的多項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數據差異未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具備對比研究價值。
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
實驗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取改進后的術后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用藥指導
對于部分癌癥患者而言,因為臨床中往往會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所以在臨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還需要強化用藥指導服務: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和血糖變化,每天按時監督患者服用藥物,按照病情狀況調整藥物劑量。另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定時對血壓、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并及時報告醫師調整醫囑。最后護理人員還應該做好相應的飲食和活動指導
1.2.2 優化住院環境
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注意儀容儀表,改善自身的護理操作,做到穩、準、快、輕,時刻保持微笑與關懷的延伸。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整潔的住院治療環境,對于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可以在不影響醫院環境和其他患者康復的情況下可以給予提供,病房當中配備電視機,允許患者使用電腦和聽歌,讓患者時刻保持舒適的生理、心理狀態
1.2.3 做好穿刺護理
PICC置管者有一定資質的高年資護士擔任,任何一次穿刺操作都需要做好導管型號、穿刺靜脈名稱、置入深度、胸片結果、穿刺時間以及操作等記錄工作,做好術后并發癥記錄工作
1.2.4 技術維護導管
PICC置管后不同患者都需要建立換藥登記表,記錄導管與局部用藥情況。置管之后24小時之內及時更換敷料,減少感染的發生率;置管后常規使用水膠體保護血管,減少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置管24小時后發放特制的小球,每天做抓握動作不小于200下,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回流;換藥時需要使用無張力撕貼膜法,防止手法不當引起皮膚角質層的損傷,使用透明敷料(IV3000),增加皮膚的透氣性,減少皮膚濕疹的發生率;采取正確的沖封管技巧,防止堵管的發生。觀察局部是否存在滲出與紅腫等癥狀。傷口無滲血時應當每周換藥1至2次,存在脫落、潮濕以及污染等情況時需要及時更換敷料,每次更換后均需要記錄導管留置長度、皮膚局部情況
1.2.5 做好帶管患者的日常宣教
督促患者洗澡時用保鮮膜包裹穿刺部位,防止局部受潮;帶管側肢體盡量避免提重物、避免做引體向上、舉啞鈴等動作;置管部位用絲襪保護,防止牽拉管道;平時避免久蹲、用力咳嗽等,保持排便通暢,以減少血栓的發生。
總結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治療效果等數據均采取SPSS統計學軟件實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方式表達,例如(3.1±1.1),數據之間的檢驗采取P值實現,P<0.05代表數據差異明顯。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數據差異突出,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化療可以為患者體內注入化療藥物實現對癌癥疾病的治療,但是也會一定程度的減少患者的體內白細胞,導致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很容易發生各類感染癥狀,所以化療治療中為患者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借助行之有效的術后護理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減少多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還能實現對患者機體功能、心理狀態的改善作用,強化患者抗感染、殺菌、鎮痛以及加快黏膜修復效果等治療目的,促使患者的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與緩解,減輕患者的負面感受提高整體醫護效益[4]。
綜上所述,改進癌癥化療患者PICC罝管術后護理方案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患者恢復質量,值得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