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姣,武 彥,王 敏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 廣州 510260)
角膜移植術將患者病變的角膜替換為正常、同種異體角膜,以此達到糾正角膜病變的效果。角膜移植是讓患者重見光明的重要手段,盡管器官物質的移植成功率較高,但術后很容易出現免疫排斥反應,導致治療失敗。資料顯示[1]:角膜移植術后,患者是否能夠堅持遵醫囑按時用藥,是促進視力恢復的關鍵所在。然而,很多患者出院后,依從率下降,因工作繁忙或生活瑣事等原因忘記用藥,導致手術效果大打折扣。為此,我科對角膜移植患者實施連續性護理干預,現做出如下報告。
納入本研究的為2014年6月~2017年5月于我院實施角膜移植術的32例患者,納入標準:入院時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分為100分的患者,患者日常生活可完全自理,排除長期臥床、老年癡呆、精神疾病、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患者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按照隨機、雙盲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37.46±5.28)歲;對照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38.72±4.6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比兩方面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常規護理: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常規檢查,做好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術前1d訪視,術后指導用藥;出院前健康宣教,指導患者保持術眼衛生,按時用藥及復查;出院后電話回訪一次。
連續性護理干預:①個體化健康宣教: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癥狀特點、心理狀態與手術治療方案;加強病房巡視,在交流中了解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語言、表情、神態、行為評估患者的心理,對于內向、寡言、不善表達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之溝通,幫助患者調整心態,介紹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讓患者充滿治療信心。
②用藥與生活培訓:組織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術前、術后的短期培訓,學習合理用藥、抗生素滴眼液、抗排斥滴眼液的使用和保存方法,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家屬觀察患者的眼部癥狀和體征、生命指標;提倡家屬多鼓勵、陪伴患者,給予其足夠的家庭支持;督促患者術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眼衛生習慣;建立微信群等網絡平臺,為護患之間、患者之間的交流創造條件。
③出院指導:結合患者的手術效果、恢復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強調規律的作息、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對于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尤其要講解堅持用藥與疾病轉歸、預后的關系[2],定期規律復診的意義和重要性[3]。為患者建立隨訪登記表,記錄患者的個人信息與微信號、郵箱、電話等聯系方式。加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叮囑其按時來院復查。
④回訪:1次/周電話回訪,了解患者情況,提出指導意見。不定時的利用微信群與患者交流,推送術后恢復的健康知識。詳細登記復診患者的信息,根據復診結果調整用藥方案。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2個月的遵醫囑用藥率。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術后按醫囑用藥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按醫囑用藥率比較(n,%)
角膜是一種透明組織,在眼球的前方。角膜感染、外傷會損害角膜的正常結構[4],使之變得渾濁,呈灰白色,還會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等嚴重后果。角膜疾病是最常見的致盲眼病,角膜移植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用透明、健康的角膜替換掉病變角膜,以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
連續性護理干預立足于用藥和預后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建立隨訪登記、回訪制度,將院內健康教育延續到院外,患者回歸家庭后,同樣能接受護理人員的指導,更便于患者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本研究中,隨著術后時間的推移,對照組患者的用藥依從率明顯下降,術后1個月的按醫囑用藥率已經低于觀察組術后1年時的比率(P<0.05),說明連續性護理干預能夠加強患者的健康意識,促進術后恢復。由于移植材料稀缺,需替換角膜的病人較少,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多,但是由于移植用藥的特殊性,本研究對角膜移植患者的術后護理仍具有指導意義,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