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華,陳 芳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因為在分娩時產婦的子宮會劇烈收縮,引起產婦出現疼痛,同時胎兒的頭部會持續下降,會對盆地造成壓迫,產婦的疼痛感會非常強烈,若此時產婦出現不良情緒,就可能導致產程延長,不利于胎兒順利娩出[1]。若胎兒在子宮長時間停留,則可能導致其出現窒息等不良結局,近幾年椎管內麻醉的應用,對產婦的疼痛進行緩解,對母嬰的安全提供保障[2]。本次研究選擇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間至本院生產的80例產婦進行本次實驗,研究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對母嬰結局的影響,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選擇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間至本院生產的80例產婦進行本次實驗,并采用數字隨機法進行分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中各包含40例產婦。實驗組年齡最大的產婦38歲,最小為21歲,平均年齡(29.7±3.5)歲,對照組中年齡最大的產婦36歲,最小為23歲,平均年齡(38.6±3.7)歲。所有產婦中,初產婦61例,經產婦19例。排除標準:雙胎妊娠;胎位不正;沒有妊娠合并癥;過期妊娠;胎兒過大等。本次實驗獲得醫院管理部門的審批,在征得產婦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研究。對比產婦的年齡、性別、新生兒體重等基本資料未發現明顯差異,且產婦的個人資料不對本次研究成果造成影響,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產婦不采用鎮痛方式,即自然分娩。實驗組產婦實施椎管內麻醉鎮痛,具體方式如下:
當產婦子宮開口至2-3厘米左右時,對其進行椎管內麻醉鎮痛,讓產婦保持右側臥,在消毒完畢后選擇其下腹部給予硬膜穿刺,注意需要以椎板為指導進行,當碰到黃韌帶時則應該將速度放慢,直接將其推進硬膜腔,剛開始應采用低濃度的局部麻藥,可采用羅哌卡因或者舒芬太尼,此后的維持給藥同樣采用低濃度局麻藥,觀察產婦的鎮痛情況,必要時可追加阿片類鎮痛藥物。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記錄兩組產婦的側切率、陰道撕裂發生率、剖宮產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對其分娩結局進行比較。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進行分析后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而實驗結果中,所有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計數資料用率(%)的形式表達,數據采取卡方檢驗,其生存質量和本文中一般資料的年齡信息均應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數據記錄,實驗結果采用t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說明實驗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本次研究成果顯示,實驗組產婦的陰道撕裂發生率明顯更低,同時中轉剖宮產率也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產婦陰道撕裂發生率等指標對比
2.2 本次研究成果顯示,兩組之間其余各項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產婦并發癥對比
自然分娩時一種分娩方式,在妊娠滿28周以后,胎兒及其附屬物從母體娩出的整個過程,當然在未滿37周分娩的胎兒,被稱為早產兒,而妊娠滿37周不超過42周被稱為足月產,超過42周就被稱為過期產。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子宮的收縮以及宮口擴張,產婦會感到強烈的疼痛,因為在其收縮時,腹膜和子宮韌帶會受到牽拉,子宮壁內血管會出現短暫閉塞,從而導致子宮出現缺氧和缺血,引發疼痛[3]。
因為此時產婦很難控制自身情緒,心理的變化可能導致其體內的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皮質素增加,從而使血壓增高,不利于胎兒順利娩出,同時對產婦也會造成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椎管內麻醉鎮痛被廣泛應用,其可以阻滯鈉離子通道,讓神經沖動不能傳導,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4]。
因為其藥理學特征不會對心臟造成影響,可以將運動和感覺阻滯有效分離,同時對子宮胎盤血流沒有影響,在產婦宮口開至3厘米左右時,就進入活躍期,此時就可以給予椎間內麻醉,可以緩解第二產程的疼痛,讓產婦保持體力,更好的迎接生產[5]。
綜上所述,在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中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能夠降低產婦的側切率和撕裂發生率,減少剖宮產率,促進產婦盡快的恢復,也不會對胎兒和產婦造成影響,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