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亞

在《白蛇傳》中,開醫館的許仙與白娘子的偶遇之處在鎮江。鎮江是江蘇南部城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長江三角洲西段,與水為鄰。這里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的十字路口,水運發達,古稱“潤州”。
雖然在《白蛇傳》中,鎮江是愛情發生之地,但實際上,歷史上的鎮江可是兵家必爭之地。鎮江有三大名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雖都海拔不高,卻成掎角之勢,鎮江人因此得以俯瞰長江。
有這樣地形的鎮江,自古以來就是戰爭時期的天然堡壘。北方的敵人一旦南侵,駐守鎮江的軍隊便可居高臨下。若要進擊敵人,自南而北,鎮江可打擊揚州;溯長江而上,又可進軍南京乃至兩湖平原。正可謂“進可攻、退可守”。不過,一旦鎮江陷落,這一大片富饒的地區便岌岌可危了。
當然,戰爭的硝煙早已消失,如今的鎮江一片平和。鎮江人的安樂生活不僅在于有好風景可看,還在于有美食可吃,百花酒燜肉就是這樣一道家常菜。
野史筆記《清稗類鈔》里有一篇這樣講:“吳中土產……惟常、鎮間有百花酒,甜而有勁,頗能出紹興酒之間道以制勝。產鎮江者,世稱之曰京口百花。”能把酸、甜、苦、辣融于一口,也只有鎮江百花酒能做到了。和其他酒不同的是,它由鎮江百種野花釀成,故有此名。百花酒酒味芬芳、糖分較高、酒精度較低,能活血養氣、暖胃辟寒,清末時期還是貢品。
再說燜肉。首先得選上好五花肉,又稱肋條肉、三層肉,位于豬腹部,脂肪組織多,又夾帶肌肉組織,肥瘦間隔,故稱五花肉。其肥肉遇熱易化,瘦肉久煮不柴,且性微寒,有解熱、補腎氣虛弱的功能。
五花肉還可具體分為大五花、上五花、下五花和中五花。大五花和上五花位于豬兩側肋條位置,一般是長在豬肋排上的肉,肉質軟而不柴,是名副其實的“五花三層”,最適合做包子和餃子。下五花位于豬肚腩位置,這里的豬肉有“腹肌”,肉質富有彈性,口感偏硬。中五花則是中肋位置的肉,肥瘦相間,分布均勻,口感適中。
最地道的燜肉只選“五花三層”。這種肉其實共分五層,三層為瘦肉,兩層為肥肉。但在市面上,標準的“五花三層”比較少見,價格也高,所以普通人家便退而求其次,選擇看上去分層沒有那么明顯,但也夾精帶肥、肥瘦比例恰當的五花肉。于是,當地人做百花酒燜肉時,一般選用中五花。

百花酒的口味多種多樣。

燜肉的刀法考驗廚師功力。

鎮江人杰地靈,美食也充滿江南風味。
對付這塊肉的秘訣是烤焦。廚師把肉洗刮干凈后,將烤叉插入肉塊中,肉皮朝下,用中火烤至皮色焦黑,馬上抽出烤叉,將肉放入溫水中泡軟,刮去皮上焦污并洗凈。這道工序可以給肉增香,而刮去烤焦的黑皮,能避免人們吃入不健康的物質。
去焦后,肉的香味就出來了,緊接著就是考驗廚師刀工的時候。只見廚師小心地把肉的邊角修齊,再切成大小一致的十二方塊,在每塊肉皮上分四格,對角兩格劃直刀紋,另兩格劃橫刀紋。這樣一來,整齊的“十二格五花肉”便成形了。
接下來就是燜了。鎮江廚師取一只砂鍋,內墊竹篾,放入蔥姜,把肉塊皮朝上擺放入鍋,加百花酒、白糖、精鹽,置旺火上燒沸,再加清水、醬油,蓋上鍋蓋,用微火燜大約一個小時,直至肉質酥爛,再移至旺火收濃湯汁,揀去蔥姜裝盤,一道美味的百花酒燜肉即成。
由于百花酒的釀造工藝復雜,百花酒燜肉曾一度失傳。如今,許多鎮江人為了緬懷歷史之味,還是會用野花釀酒,再用其燜肉。有的人偏愛茉莉,釀酒時便多放茉莉花瓣;有的人喜愛玫瑰,釀出來的酒就有玫瑰芬芳。于是,用不同酒燜出來的五花肉花香各異。對鎮江人來說,百花酒燜肉,其實燜出來的是自己的心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