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忠
摘要:書法是我國的一種傳統藝術,草書作為一種較為典型的書法字體,它的興起與發展在書法藝術發展中具有十分的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本文通過對草書的發展起源及其嬗變過程的分析,就草書的書法藝術自覺及其在書法藝術發展中的影響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草書;起源;嬗變;書法藝術;自覺;研究
草書的興起與發展變化,對書法字體的變革以及書法藝術審美轉換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草書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書法字體和文人情感、風格的相互結合,形成了新的書法潮流,對書法的傳統藝術形式及審美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同時,隨著草書的發展及其書史合法地位的確定,其在書法藝術發展中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并逐漸在書史發展中占據主流地位。因此,就草書的起源及其嬗變發展進行研究,對于深入認識和理解草書的書法藝術,進而推動書法藝術及其審美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一、草書的概念與書體類別
根據書史對草書概念的論述,主要包含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其中,從廣義層面,可以將草書理解為潦草不工整的書法字體,即為草書,比較典型的有金文草書《散氏盤》以及章草《石門頌》等,這類書法字體與《毛公鼎》《大盂鼎》以及《禮器》《乙瑛》等相比,其書法字體中的草意更為明顯;此外,狹義層面的草書則是指具有獨立意義的草書,草書的基本構成、書體風格與廣義上的草書存在一定的區別,主要包含狂草、今草以及章草等不同類型。
總之,草書作為一種書法字體,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包含章草、今草、狂草等不同類別,其中,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草書狂亂的書體風格中透露著獨特的藝術之美。
二、草書的起源與發展分析
草書最早起源于漢代,是在篆書體系解體與隸書風格演變情況下,隨著書體的多極化演變發展,為了書寫簡便而逐漸興起并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與草書一同興起、在書史發展中呈現萌芽之勢的還包括行書和楷書。關于草書的起源,晉衛恒《四體書勢》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其中就提到了在漢朝已經出現草書,并且在這一時期還涌現了崔瑗、杜度以及張芝等為代表的章草名家,對草書興起與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根據書史有關內容記載,東漢時期隨著隸書由鼎盛逐漸向停滯發展趨勢的轉變,書法本體發展在經歷了簡牘、帛書以及磚銘等民間書法形態后,這一時期所出現的草書作品代表中,對西漢簡書以及篆書的書體風格繼承與發展基本已經消失殆盡,其書體形態上呈現出更加通脫奔放的風格變化;但是與前期的書法本體藝術形態相比,所呈現的格局相對較小,為草書的雛形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草書的發展歷史來看,東漢時期由于尚不具備狂草產生的條件;因此,上述史料記載的草書作品及代表中基本不可能出現狂草。
草書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早期草書與章草、今草等不同發展階段。根據草書的發展起源來看,早期的草書作為與隸書相平行的書體,是從隸書基礎上演變形成的,因此被稱為是隸草,其書法形體中還具有一定的篆草特征與風格,這是由于早期的草書,其書法形體對隸書的規矩嚴謹形成了一定的突破,呈現出一種相對通脫與草率的書法風格,屬于一種草書與漢隸書法相融合的雅化草書,其書寫字體的波挑較為鮮明,書寫筆畫鉤連呈波形變化,且書寫字體之間相互獨立,整體字形呈現出略扁特征,筆畫中帶有一定的橫勢變化。章草在漢魏時期發展最為興盛,至元朝時出現一定的復興發展態勢,到了明朝逐漸呈現出蛻變發展趨勢。其中,在漢朝末期,隨著章草的進一步發展變化,其草書風格中隸書的筆畫行跡逐漸消退,呈現出上下字體筆畫走勢之間相互牽連通達,同時在字體的偏旁與部首方面也更加簡化,并且呈現出相互借用變化。隨著這一書體風格與特征的轉變,章草逐漸發展并演變成草書中的今草。今草是在章草書寫的波挑去除變化上逐漸發展演變形成的,其在魏晉以后均呈現出興盛不衰的發展態勢,并且到了唐朝時期,今草書寫中筆畫走勢與字體風格的放縱更加明顯,具有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的鮮明特點,因此被稱為是狂草,也即大草?,F階段,草書在其演變與發展中,其書體審美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本身的實用價值,更加趨向于通過一定的規律實現字、點、劃連接成字,其字體結構更加簡省,書寫過程中對偏旁假借更加明顯。但是,對草書的書寫并不是隨心所欲地亂寫,草書筆畫中的鉤連主要表現為上下與左右鉤連,與其他書法字體相比,不僅具有鮮明的書體特征,而且也具有較為獨特的書法審美藝術價值。
三、草書在書史中的嬗變與書法藝術自覺
隨著草書在漢代的興起,作為草書雛形的章草在漢魏時期呈現出迅猛的發展變化態勢,這一時期出現以崔瑗、杜度等人為代表的章草名家,產生與隸書、篆體等傳統書法本體不同的書體類型,對書體的變革以及書法藝術審美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在章草向今草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即為王羲之,其書法形體摒棄了章草的捺勢,呈一拓直下的風格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對草書書寫的行走軸線變化產生了強化作用,使其更加符合行草書寫的筆勢風格,并且在行草的發展影響下呈現出更加明顯的特征變化,其筆法規律及轉變對現代草書的書寫都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傊?,從草書的興起至逐漸發展演變的過程來看,不難發現,草書的書寫從早期的急速實用化到獨立的形態系統的建立,其書法形態的意象審美及書勢形勢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隨著草書的發展,在其書寫中體現得更加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草書的演變發展中,對其書寫的規范化培養及發展變化導致草書書寫速度逐漸降低,從而也產生了對草書書寫變化的錯誤認識。比如,一些研究中對“匆匆不暇草書”片面地理解為因時間不足導致書寫潦草、產生敷衍等,這一結論與草書發展的史實存在一定的不符性。根據草書發展歷史,其字體書寫以及書法審美層面對草書的要求都是以快速流變為主,因此,書寫速度的緩慢并不是草書書寫的常態要求及審美體現。所以,對上述觀點的理解應該從草書書寫由實用化稿草向規范化書寫演變這一特殊發展變化階段的角度進行分析。草書的書寫通過“囊括萬殊,裁成一象”形成了一個超越傳統書法本體的審美視域,促進人類審美自由與無功利審美的實現。草書的神秘更是推動了它與古人深刻意識之間的聯系轉變,并且隨著草書的興衰變化呈現出相應的興衰轉變特征。因此,綜合書法史發展來看,草書的發展在實現書法人文源流的開啟上也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其中更顯示了書法審美自覺的發展與變化。以草書在漢代的興起發展及影響為例,這一時期,隸書為正體書法,而草書屬于非正體化地位,卻成為士大夫階層追摹的對象,即使受到激烈抨擊仍未呈現減弱態勢,這與草書書法藝術中所體現的變革精神有很大的關系,也正是這一書法精神使其成為這一時期的書法審美主流,并對漢魏時期的書法審美自覺形成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在人們的書法審美自覺轉變發展中,草書由文人掌控,其中以文人個性意志以及精神風貌、審美情趣、文化追尋等體現為主,并且以書法形態及作品為載體,對其精神意志以及審美、文化等進行表達、傳播,形成相應的潮流和趨勢,從而對人們的書法審美自覺變化產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草書的發展與轉變,不僅實現的是書體形式與風格的轉變,同時也促進了審美觀念及價值的轉變,為書法史發展方向的選擇及其進程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在草書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雖然隸書仍處于書法正體地位,但是其在士大夫文人階層的影響已經明顯變化,逐漸不被重視,并且被認為是工匠之類的代表,越來越被摒棄;而草書逐漸被士大夫階層所追捧,在書法形體的發展與演變中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其中更多地體現了文人的文化尊嚴及精神風貌、行為意志、審美追求等。在這一情況下,隨著草書的興起與發展及其在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逐漸促進了由草書推動的書法審美自覺的產生,越來越多的人趨向于對書法審美價值的追求,并逐漸將文化觀念以及個體意志、哲學等代入到書法中,對其發展形成影響,因而促進全新的審美意識與審美領域出現,也因此萌生了書法理論意識等。
結束語
總之,書法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對草書的起源、嬗變與書法藝術自覺進行研究,對草書的發展與書法藝術審美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推動我國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研究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生泉.四十年來西夏文草書研究的回顧與分析[J].西夏研究,2019(01):80-86.
[2]趙浩民,靳繼君.淺析陶瓷書法紋飾:以唐長沙窯口瓷器書法紋飾為例[J].藝術評鑒,2019(03):24-27.
[3]李逸峰.敦煌草書簡書寫文化考察——以馬圈灣漢簡為中心[J].中國書法,2019(03):76-101.
[4]姜丹丹.書寫的力量與生命的轉化——論王冬齡“亂書”實驗之當代性[J].文藝研究,2019(01):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