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雷
摘 要:石窟造像與壁畫藝術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對當時社會乃至后世的地域文化等均產生著較為深遠的影響。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共同的追求與信仰的產生。見證時代的變遷,歷經歲月的摧殘,石窟造像與壁畫藝術正以一種優美的姿態,影響著當前社會。文章以敦煌石窟為例,對石窟造像以及壁畫藝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藝術;敦煌石窟;造像;壁畫藝術
石窟藝術是卓越的藝術珍品,不僅凝聚了同一時期人們的深厚宗教感情,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為后世展現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卷。石窟原本是營建在巖石、山崖上的寺院,最早出現于印度。在石窟藝術的早期,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的氣候成為了修行的一大限制因素,因炎熱潮濕,雨季漫長,印度人開始在冬暖夏涼的天然巖洞中起居,修行。這一建筑方法在傳入中國后,經佛教發揚光大,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藝術。在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文化精粹以后,石窟藝術逐漸大放異彩,眾多鮮明、活潑的視覺形象得以呈現在人們眼前。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即是其中的代表,其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
一、洞窟形式與敦煌石窟簡介
敦煌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以佛像、菩薩像、弟子像與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形象呈現的彩塑藝術,描述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以及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場景的石窟壁畫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特色。敦煌石窟始建于西突厥人,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當時從屬于中國本土之外的節度使地區,五代、西夏、元時期在回鶻人的經營下再次復興,清朝時敦煌石窟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此外,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
石窟藝術始于印度,而我國最早的洞窟形式,也是借鑒印度的洞窟形式。在十六國時期以及北朝時期,洞窟的形式主要為禪窟和中心塔柱窟,這一形式即是來源于印度。禪窟主要是為僧人修行、坐禪所用,中心塔柱窟則供修行者禮佛、繞塔觀像,又被稱為中心柱窟或者塔廟窟。此后,受到中國式建筑風格的影像,洞窟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延續到隋唐時期,洞窟的形式也基本采用中國傳統的殿堂形式。
二、敦煌石窟造像藝術
中國古代的造像藝術是古代宗教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對我國的雕塑藝術以及文化發展等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公元1世紀,佛教剛剛傳入中國,佛像的造型不斷融匯吸收中國古代藝術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地區特色以及鮮明時代風格的中國佛造像的藝術體系。公元4世紀左右,作為佛教傳入必經之地的新疆對造像藝術進行了發展,其佛造像藝術風格已經基本脫離了印度佛造像的風格影響,在表現手法上也開始以泥塑和彩繪為主。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響,石雕佛像成為佛造像的主流。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多以泥塑為主,且因施以彩繪,又被稱為彩塑。當時的顏料皆取自天然的礦石,因而具有顏色長久不變、色澤艷麗的特點,為造像藝術的保存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早期的洞窟中,壁畫主要為陪襯或者裝飾所用,一般位于四壁或者洞窟的頂部;洞窟的主體則是以彩繪為特色的造像,一般位于洞窟的正廳中間。從造像藝術風格的發展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發展期、鼎盛期、衰落期。
在早期的造像中,塑造的形象多以彌勒為主尊,帶有明顯的印度造像特點。塑像的體格高大,額頭寬闊,鼻直,眼窩深,臉形方正,波浪形發髻,貼身衣紋,這是那個時代造像藝術的特色。隨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早期造型中衣紋緊窄、偏袒右肩式袈裟逐漸被褒衣博帶式服裝替代,通過通體流暢、疏密間雜的衣飾線條以及衣裙的層層垂懸達到一種豪邁、飄逸的藝術效果,體現所處時代對美的最高標準。“秀骨清像”的藝術風格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敦煌石窟的造像藝術,塑像的面容更加清瘦,褒衣博帶,展現一種寧靜超脫、飄逸自得的生活態度。
發展至隋唐時期,石窟造像藝術開始進入鼎盛時代。與北魏時期的造像藝術相比,隋唐時期的造像的形象更加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化藝術的魅力,塑像的姿態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隋代的塑像多為鼻低耳大,體壯豐滿,衣著富麗,儀容敦厚恬靜,實現了佛教從寺院向現實生活發展的重要轉變,更加符合中國傳統美學觀念與當時的社會實際。盛唐時代,中原文化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佛教文化亦在中原大地之上熠熠生輝。百姓生活富足,而統治者們也更加懂得如何讓佛教文化更加貼近生活、深入人心。這一時期的敦煌石窟造像,受到了內地佛教文化的影像,無論是塑像的造型,還是藝術特色,都發生了變革。經歷唐朝“太平盛世”的洗禮,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佛教也開始為百姓所熟知。一時之間,家家供佛,多佛的信仰得以萌芽。基于這一變化,藝術家們的創作能力開始在信仰的世界里充分發揮,將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以一種較為獨特的形式呈現,即敦煌石窟造像。
經歷隋唐的鼎盛時期,敦煌石窟造像藝術逐漸走向了衰落期。公元1036年,西夏統治了敦煌,統治者將佛教設為西夏國教,并從西藏迎來了藏傳佛,此時的敦煌石窟藝術,開始融入了藏族文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鐵騎踏進沙州,自西藏而來的密宗文化被推向了高潮。這一時期的造像藝術,在人物形象的描繪上,充分表現了密宗文化的獨特風格,準確、生動、細膩、立體感等特色,為敦煌石窟造像藝術最后的輝煌增添了幾分韻味。
三、敦煌石窟壁畫藝術
壁畫是一種墻壁上的藝術,即通過直接在墻面上作畫的方式表達作畫者的情感或者實現一些其他的目的。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漢朝。漢代壁畫是漢代美術創作活動中的一個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觀的墻壁上完成的,且以大型建筑物壁畫和墓室壁畫為主,是當時統治階級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的重要體現。魏晉以前的壁畫所表現的內容,多與世俗生活或者神話故事有關。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很快被華夏民族接受,并發揚光大,宗教壁畫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北魏時期,大規模的鑿窟建洞以及石窟壁畫逐漸興起。進入唐代以后,石窟壁畫藝術也迎來了其發展的高峰時期。
在早期的洞窟中,壁畫僅僅是作為陪襯或者裝飾出現的,且一律采用彩繪,其中最為普遍的即是佛像畫以及佛經故事,內容大體一致。以北魏王朝的壁畫為例,其中《尸毗王本生》是莫高窟壁畫中著名的本生故事畫,北涼275窟北壁中層畫了這個本生故事,講述了割肉、過秤兩個情節;北魏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畫,則增加了鷹追鴿、鴿向尸毗王求救、眷屬痛哭等情節。壁畫的風格與特色方面,北魏時期的天宮伎樂壁畫中,舞者肩披長巾帛,舞姿則帶有明顯的印度風韻。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為了控制北方地區,決定將都城遷至洛陽,并實施了一系列漢化改革。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政策,遷都洛陽等舉動,以及對東晉南朝、中原漢文化的吸收與借鑒,使漢族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快。作為統治者的鮮卑族開始學習漢族文化,而此時的壁畫內容也開始出現中國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如女媧、伏羲、西王母等,但繪畫的風格,仍然保留著西域特征。佛像畫中,佛陀、菩薩、護佛神等供奉的各種神靈形象是壁畫呈現的主要內容;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畫中,伏羲、女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風雨雷電等道家神仙的內容題材是主要內容;本生故事畫是對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轉生中的各種善行的一種描繪,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等觀點。壁畫內容的轉變,豐富了敦煌石窟的壁畫藝術。
唐朝是佛教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百姓生活富足、中原文化空前繁榮的“盛世”。高僧弘法,以及經卷不斷從洛陽、長安傳入等因素,使得敦煌石窟藝術受到內地佛教文化的影響,壁畫的內容與風格逐漸開始發生變化。唐朝壁畫色調豐富多彩,場景繁華,呈現出的多是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環境下,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安定和諧。這一時期的壁畫,表現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佛教文化,佛像畫、大型佛經畫、佛教歷史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等,成為了敦煌石窟壁畫的題材。其中,供養人畫像,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為了展示自己虔誠信佛的態度以及留名后世的愿景,在開窟造像畫上留下自己和家族、親眷的肖像。供養人畫像的出現,是敦煌石窟壁畫藝術表現內容的一次變革。裝飾圖案畫的出現,則為后來壁畫的建筑裝飾、室內裝飾等用途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伴隨著唐朝“太平盛世”的結束,敦煌石窟的壁畫藝術也開始走向衰落。西藏密宗文化的引入,使得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發生了改變。在壁畫的人物形象描繪上,線條更加細膩,畫面更富立體感,藏傳佛教藝術的獨特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壁畫所呈現的佛教故事,教人向善、因果報應、“人們信神會得到神的保護”以及“修道者會升往天堂”等理念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體現,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神明的信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結語
歷經歲月的摧殘,人為的破壞,敦煌石窟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人們眼前,為后世展示了一幅雄偉、壯麗的歷史畫卷。敦煌石窟的造像與壁畫藝術,使其成為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時代的變遷以及文化、風格的融合,造就了敦煌石窟的絢爛。對敦煌石窟的造像藝術與壁畫藝術進行探究,是歷史的回望,同時也是領悟敦煌石窟魅力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馬德.藝術史研究中的具象敦煌與萬象視域——敦煌石窟大勢至菩薩造像管窺[J].美育學刊,2015(2):1-9.
[2]蘇豐.武則天時期意識形態關照下的云紋紋飾——以敦煌329窟“夜半逾城”為例[J].裝飾,2017(7):130-131.
[3]梁曉鵬.從敦煌石窟藝術看符際翻譯——以敦煌莫高窟第45窟為例[J].敦煌研究,2012(5):39-45.
[4]董書兵.造像經典 盛世風采——敦煌莫高窟唐代佛教造像類型與藝術特征分析[J].雕塑,2014(5):28-30.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