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卓棟
摘 要:小說《林家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將處在舊社會中的商人林先生一家以及其商店林家鋪子的命運作為主線,以林小姐的婚姻糾葛為副線索,通過跌宕起伏的描寫,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凄涼的場景。小說中,林家鋪子的命運與整個國家和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從而也在側面對中國當時內憂外患的現狀進行了忠實的反映,揭示了國民黨政權的腐敗與墮落,表達了作者對當時農村經濟凋敝,以及對當時普通百姓被時代的黑暗、政府的腐敗及戰爭反復蹂躪的同情。在小說的最后,作者通過展示老寡婦的悲慘命運,進一步拔高了主題,從而引發讀者深思。
關鍵詞:林家鋪子;創作理論;茅盾
一、小說《林家鋪子》的創作理論
(一)小說對懸念和精確性描寫的把握
茅盾的小說《林家鋪子》是其在藝術上極具代表性,同時也準確地完成表現時代背景人物的現實主義巨著。這部小說的主線是“倒閉”,然而在進行故事構架的時候,作者圍繞林家鋪子的必然結局,進行了豐富的展開,從而將一個時代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進行懸念的巧妙設置,是《林家鋪子》的第一個特征。小說以林小姐的生氣,和其他人的異常舉動開始,構造出能夠讓讀者產生好奇心的開場。需要明確的是,小說中懸念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推動劇情發展,另一方面是為營造出與結局的反差。從小說中可以得知,小說的結局是以張寡婦的悲劇命運為終結,而整個故事是以林家鋪子為重點,作者通過這樣的懸念式開場和結尾,以轉移人物的方式描寫出人物身上的共性,并借助懸念的留白,為讀者構建起想象空間。
在閱讀小說過程中,可以發現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而促成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作者通過對創作理論的深刻認識,以平淡入手,并在平淡中設置懸念來為后文埋設伏筆。“聽到女兒回來就要搖搖擺擺地走過來問她肚子餓不餓……今天卻作怪,媽的房里明明有說話的聲音……”這里所描寫的是林小姐從學校回家這一平常的事情,在敘述中卻添加了一些反常的舉動來完成懸念的設置,從而勾勒出一幅具有生活氣息,同時又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圖景。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林家鋪子》天然地需要對畫面進行細致描寫來反映生活實際。從小說中來看,對細節的描寫是《林家鋪子》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林大娘打呃的病。文中多次寫到“打呃”這一舉動,同時又巧妙地將這一生活化的動作與小說的情節相結合:在林家鋪子生意好的時候,她打呃的間隔較長;而在生意差的時候,打呃如同連珠炮一般。這樣的處理方式,在表面上是通過一些細節讓小說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增強,而其內在是表達作者對資本家的諷刺,以藝術的手法來表達人物貪婪的欲望。
同時小說中對“雪”的描寫也十分細致,并成功地通過對雪這一景物的描寫來對現實形成暗示,為整部小說的結尾提前做出鋪墊。如:“雪是愈下愈密,街上已經見白了……從沒見過這樣冷落凄涼的年關!”通過對雪的描寫,作者鋪陳出一幅凄涼景象,從實際上突出當時人民凄慘的生活現狀。
(二)小說對矛盾的有效利用
《林家鋪子》一書中,故事的發展速度很快,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善于運用矛盾來讓角色陷于困境之中,從而牽動讀者的情感。小說開篇的時候,由于林小姐穿東洋衣服到學校中,于是林先生接到一封威脅要燒掉林小姐衣服的信。這里涉及到了多方的矛盾:首先是林小姐和林先生對于衣服選擇的矛盾,作為資本家他們理所當然地愿意選擇更好的衣服;其次是民族主義的矛盾,由于“一·二八”戰爭的爆發,國內民族主義浪潮高漲,而林氏一家作為中國人,對東洋貨又應該持排斥的態度;最后一個矛盾是階級矛盾,小說著力渲染當時時代背景下無產階級的凄苦生活,這又與林家資產階級較為富裕的生活形成對比。在三重矛盾的相互作用之下,林家的實際處境在開篇的時候就已經十分危急,因而在客觀上助推了小說情節的發展。
如果說在小說的開篇,林家鋪子還能勉強維持,那么到了第二章中,林家的情況就已經急轉直下。作者通過在開篇的時候所埋下的戰爭原因和民族主義熱潮,順理成章地安排了林家生意瀕臨崩潰的情節,同時故事的矛盾也從原本的三重矛盾演變成為更為廣泛的矛盾。如:由于戰爭和民族主義情緒蔓延,導致林家生意崩潰,同時又促成了債主上門討債,且自己的債要不回的矛盾。作者巧妙地將矛盾彼此進行聯系,以環環相扣的方式來逼迫林家鋪子在絕境中想出辦法解決目前的問題。因此,到了第三章中,通過“一元店”“大廉價照碼九折”的方式林家鋪子的經營狀況有所好轉,這又讓故事似乎峰回路轉,讓讀者為林家鋪子的未來依然抱有希望,同時這一情節的設置也為去上海討債的壽生爭取了時間。
而壽生這個角色,是作者埋下的伏筆之一,到了第四章,壽生終于從上海趕回。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為了再次將林家鋪子推入矛盾之中,壽生的討債之行應該是無功而返的,但作者通過壽生討回債,卻仍然無法將債主債務償清的安排,讓整個劇情有了更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在小說創作的理論之中,矛盾存在的首要任務是要讓小說人物處于困境之中,其次是要讓人物通過選擇來解決當前困境。對于讀者而言,矛盾的作用是增強小說可看性,牽動讀者情感。因而如果以通常的思路安排壽生沒有討回欠款,那么林家鋪子就已經陷入徹底的絕境,小說人物也將失去選擇的動力,對讀者而言,小說人物不再進行困境的解決,則意味著故事完結。因此,壽生在此出現,并討回債務所具有的含義就是故事還將發展下去,并將有進一步的轉折。
在故事的第五章中,出現了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即卜局長希望娶林家小姐作老婆。這里,作者將卜局長的權勢和林家的弱勢,以及中老年的卜局長和青春的林小姐兩個矛盾進行綜合,從而平衡了矛盾雙方,讓林家無論如何進行選擇都會引來深層次的麻煩。這一部分的內容為第六章中,林家最終完成選擇并導致林家鋪子倒閉進行了最后的助推。從表面來看,進行選擇的過程僅僅關系到故事情節的發展問題,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將林家鋪子所處的每一個矛盾和選擇都緊緊地結合了人性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從而讓林家鋪子的倒閉成為歷史發展中的必然,形成對舊社會的抨擊。
(三)小說寫作的方式
《林家鋪子》一書所采用的寫作方式主要是以人物對話為主。這種創作方式在19世紀已經成熟,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強小說的代入感,剔除或減少作者本身的主觀感受,從而讓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小說人物身上,并跟隨人物的言語進行對故事情節的探索。同時,以對話為主要基礎的小說,一方面能夠通過精確的話語表述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方面人物語言使用習慣和語氣的不同,也有助于幫助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如:“爸爸,你看這塊大綢好么?七尺,四塊二角,不貴吧?”以及“阿囡,呃,你干么脫得——呃,光落落?留心凍——呃……”從這樣的對話中,讀者可以首先感受到人物的本身特征,如林大娘打呃的習慣;其次從中可以感受到林大娘對女兒的疼愛和母性的光輝。
以對話的方式展開情節,也能夠很大程度上地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將讀者從以往小說中大段的場景和乏味的心理描寫中解脫了出來,從而更符合讀者的生活經驗,增強了小說的可信度。
二、小說《林家鋪子》的寫作高度分析
《林家鋪子》整個故事實際上是將林家鋪子的倒閉過程作為主線,在對這條線索的描寫上,通過極致的矛盾運用,讓整個故事緊湊而具有較高的思想內涵。而另一條線索則是林小姐與壽生的聯姻。從小說中來看,壽生在林家鋪子里是一個伙計,所代表的是無產階級,而他在林家鋪子的倒閉過程中,對林老板不離不棄,頂住重重重壓,與林家鋪子一路走到最后。其中,這段婚姻又與林家鋪子的倒閉有關,所以表面來看,似乎林小姐與壽生的婚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探尋人物性格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是由諸多必然最終促成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族主義的覺醒和時代的黑暗,必然會導致林家鋪子面臨后續的問題,從而會促使兩人的婚姻,因此在這個層面來看,整體故事是相當協調的。
這篇小說在情節上有多處起伏,分別是通過對林家鋪子維持生存現狀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財務危機、命運危機來進行表現,雖然情節較多,但整部小說卻是嚴格地進行前后呼應,從而讓讀者產生一氣呵成的感覺。同時,通過故事的主題,讀者可以從最開始就了解到林家鋪子必然倒閉的命運,但隨著矛盾的發展,讀者不得不對林老板悲劇命運感到絕望和感嘆,這就真正地抓住了讀者的感官,并隨著故事結局將整部小說推向高潮。
通過對矛盾的設置,作者淋漓盡致地表達對舊社會舊時代的態度,反映出當時大眾對社會統治階級的普遍態度。故事的開始部分,其矛盾的根源是戰爭。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將戰爭對普通人的傷害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首先是林小姐由于戰爭的發生,連選擇穿什么樣的衣服的自由都喪失掉,同時林家鋪子由于戰爭,開始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一方面作者是對戰爭持抨擊態度,另一方面,作者也對當時的社會場景和社會關系有了比較全面的展示。
從對卜局長的描繪中,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但凡擁有一點權勢的人,都在運用權力去壓榨普通百姓,并且通過這一點,揭示了林家鋪子倒閉的根源,即當時統治的黑暗。如:林先生因為“封存東洋貨”的政策,而不得不去商會中請求會長出面幫忙解決,這個過程中,林先生將金項圈當掉,以四百大洋行賄,才得到特許。但問題的解決方式又極其可笑:“只要將東洋商標撕去就行”。盡管林老板付出許多,但最終結局卻依然是倒閉和被抓,從而說明舊社會在政策制定上對普通人生存權利的無視,和欺上瞞下貪腐成風的惡劣景象。正因如此,更進一步解析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不允許普通人擁有公民權利,且每個人必然在悲劇之中進行選擇,或根本無法進行選擇,從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即需要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來拯救當時的百姓。
因而,從全篇來看,作者抓住了當時社會現實的主要矛盾和重大問題,對歷史事實進行了深刻的描寫和反映。同時,通過作者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出了當時企業、商店倒閉,國家經濟崩潰的現象,并通過對矛盾的處理對其根源進行了剖析和解讀,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從而起到了驚醒中國人,并使其站出來為新時代奮戰的作用。
作者單位:
湖北省天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