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陶瓷就其本質而言,是泛指用特定的黏土和石質的硅酸鹽類材料,根據具體的要求和計劃,經過選擇制備,利用摻水配合之后的可塑性,加工成型為所需要的形式,然后在特定的溫度下燒成的各類器具,這些器具就是陶瓷具。中國現代陶藝應該從屬于現代陶藝文明,但其價值更多的是在精神領域的開拓和描繪。現代陶藝設計的價值在于:第一,觀念的提升,這也是一切新的藝術和風格的前提,但它與民族起源的傳承并沒有根本的矛盾。第二,多種學科的藝術形式,科技需要藝術的表現,藝術需要科技的支持,科技為現代陶藝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現代陶藝創作中,應適當采用科技成果,如果全面依靠和濫用科技成果,將會造成現代陶藝的悲劇。第三,設計不能僅僅考慮實用性與審美,更需要關注的是獨特的文化個性以及內涵,設計需要在延續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還能傳遞出時代的特色,因為陶瓷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多維價值要素和文化意蘊。
關鍵詞:現代陶藝;精神價值;科技價值;文化價值
一、精神價值
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陶瓷和人類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直至今天,它依舊被運用于人們生活的諸多領域,例如杯、盤、碟、碗、茶具等,并且實用陶藝創作仍然于陶藝家的創作中占據較高的比重。
(一)陌生感
可能正是因為我國陶藝設計的悠久歷史和成熟的技藝傳承,以及完整的造型理念,使得我們的現代陶藝設計中缺乏一定的陌生感,缺乏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形式和方法,即使僅僅改變舊作品的表現方式,也會有陌生感。這恰恰是藝術的寬容性、可能性和關鍵性。而這種包容性是與設計師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作品并不意味著只能有一種表達形式,當代視覺藝術恰恰是有多種表達層次的。
(二)感染力
現代陶藝的設計除了要考慮陌生感,一件作品的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價值因素。作品的獨立性和吸引力可以將設計師的需求告訴受眾,并將其整合到整體中。每位設計師都有其獨立的性格,這就使得每件作品都有了獨一無二的性格,它們不一樣的性格和地域,又影響了一個民族的性格。
通過分析我國古代的詩文書畫作品,可發現詩言志、畫怡情、書心聲,從古至今,我國人民不僅僅只關注對外在事物的“傳模移寫”,更為關注的是盡最大努力創作“氣韻生動”的作品。王昌齡曾感慨道:“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絕頂,下臨萬象,如在掌中。以此見象,心中了見,當此即用。”我們從中能夠明顯感受到作者表現出的藝術創作者仔細觀察、細心體會、情景交融的創作歷程。同時,此觀點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世間種種都掌握在心中,探尋“畫從于心”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我國傳統的繪畫創作中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有效地將東方藝術的基本理論、創作模式以及美學境界有機融合于一體。
(三)啟發性
文學可以分為描述性和啟發性,繪畫也能夠被劃分為兩種。一般情況下啟發性的作品與描述性作品比較而言更加感人,從大家對于《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感受各有不同能夠窺見一斑。對于建筑項目的設計而言,該原則代表著建筑可以許可依據設計者的意愿來應用。比如,優秀的建筑項目等同于一個優秀的平臺,大家能夠在這此平臺上自在地生活,而并非是根據設計人員的意愿來安排生活;一件好的陶藝設計作品應當是一個啟蒙點,觀眾在欣賞或使用時可以隨心所欲地擺放或運用,而不是按照設計師的預定方案去按部就班,毫無自己的審美意趣。
個人認為耿雪的電影短片《海公子》(圖1)就是一件對別人有啟發性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陶瓷本身具備的柔和特點融合了陶瓷質地的堅硬及脆弱性,此外還融合了陶瓷作品完成環節的“鬼魅”感。這些特點和光感進行巧妙的結合,促使其形成了特殊的視覺表達方式。《海公子》融入了不同種類的媒介,創作者運用了新的媒介來展現瓷——借助視頻短片的方式促使瓷的雕塑便生動,此為注重新生命力的創作模式。
二、科技價值
陶瓷設計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天都用它,看它。近年來,在我們這個陶瓷文明古國、當代世界陶瓷生產大國,來樣加工卻在日用陶瓷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很少有產品是獨立設計的。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缺乏好的設計,也是由于我們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每個陶瓷設計工作者,可以利用的工藝材料和技術條件有所不同,所創造的作品也必然有著一定的差別。陶瓷造型設計必須依賴于材料和技術的客觀條件,材料包括基礎的黏土成分、黏土性質、釉料配制等,技術包括制作技術和燒制技術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達不到一定的標準,設計師的構思再精妙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為使中國當代陶瓷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原則,提倡創新發展,注重品牌效應的策略,將科技價值融入現代陶瓷的發展戰略中,促使我國由陶瓷制造大國發展為陶瓷創造強國,推動中國的陶瓷再次站在世界舞臺上。
圖2為《極限試驗作品之瓷之韌·韌系列》,作者紀廣遠(山東),這組作品入選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陶藝展”。論形態,它不是最美的;論精神表現,它不是最具感染力的;論文化,它不是最具內涵的。但是,這組作品向觀眾很好地展示了黏土韌性研究與開發的新成果,這就使這組作品有了它存在的價值。
三、文化價值
中國一直被譽為“陶瓷之國”,我國的陶瓷藝術對國際美學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可是曾經繁榮昌盛的陶瓷文化成了歷史,當前我國的陶瓷設計師怎樣帶給陶瓷文化全新的生命,怎樣促使陶藝創作展現出更多的延續性與運用價值,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很多被冠以“當代陶瓷”的作品展覽上,展覽的作品經常會給人一種熟悉的感覺,人們難以感受到作品的“變體”,因為本質上絕大多數作品都屬于相同的“圈子”,由此折射出當代陶藝領域沒有生機,缺少創新。
(一)文化的根源性
中國陶瓷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思考什么是我們的現代陶瓷,這里有一種民族文化的根源性。
眾所周知“莊周夢蝶”這一典故。莊子感慨道“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呈現出的是被模糊化的現實和想象領域的界限,并且生成了一些神秘的感覺。意象領域由于具有片段性、內視性以及抽象性,因此很難被清晰地描繪出,且很難分辨。也就是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象形成的進程,便是感受漸漸被具體化的經過:就詩人來說為對某個詞匯的細心揣摩,音樂家對于某段旋律的捕捉,陶藝家對于陶泥作品的制作,而針對一個民族而言是民族文化的沉積。
(二)文化的傳承
現代陶藝設計中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與怎么設計比較而言,設計什么更為關鍵。通過走訪全國各地的陶瓷產地,參加國內外的交流,親身體驗,筆者切身體會到了各個地區、各種文化、各種原料、各種工藝的現代陶瓷的設計與創作的魅力。即使現代陶藝模式為舶來品,最注重呈現個性化的創作,然而伴隨經驗的不斷積累,筆者逐漸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經常思考傳統。筆者的觀點是,“文化”塑造了不同時空的審美差異。這就需要重新認識人類文明史上“文化”的屬性和功能。因此,“現代陶藝”在其發展過程中應具有突破任何“源文化”的歷史形態和價值定義的特征和功能,甚至突破任何二次元論的文化格局。
例如林一蕙(浙江)的作品《黑·白》(圖3),作品造型為匣缽的變形。匣缽屬于窯具類別。對于陶瓷器制作環節來說,為預防氣體和有害成分對坯體、釉面造成影響,一般將陶瓷器與坯體置于具有良好耐火性的容器中來焙燒,此類容器便叫做匣缽,也可叫匣子。這組作品充滿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風格的爭論,它們展現出了傳統的滋養和文化的講究,展現了直接而簡單的“傳承”。
四、結語
我們對設計產品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基于觀眾的審美的,但是,我認為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發現“丑”。
現階段,我們必須給予關注的并非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而是人們自己內心對于丑陋的不重視。假如想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便不可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丑。
發現丑陋與創作美好的事物比較而言更為容易。歷史上很多著名的人十分注重修正他們心目中丑陋的物品:意大利畫家喬托在看到《圣母像》后,不甚滿意,便著手進行修改,也由此變為了文藝復興的先行者;哥白尼不滿意地心說的闡述,由此去探尋真正的答案;中國的莫言正是發現了中國丑陋的地方,于是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絕大多數優異作品的關鍵在于:十分苛刻的品味,結合創造此種品味的實力。
參考文獻:
[1]胡宇,李驚.廣東當代陶瓷藝術的實驗空間——廣東美術學院學生陶藝作品分析[J].中國陶藝家,2013(4).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