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欽
摘 要: 洛陽歷史地位突出,但在厚重的洛陽歷史文化影響下,人們往往忽略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洛陽古代墓葬文化,如到洛陽古代藝術館了解洛陽古代墓葬文化知識的參觀者遠遠少于到龍門、白馬寺等景點參觀的人數。從漢代空心磚與壁畫這個點說起,洛陽的古代墓葬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要進一步加大對古代墓葬文化的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正視古代墓葬文化對研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更加重視對它的保護和利用,從深挖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入手,使洛陽古代藝術館這個有“世界之最”之稱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散發應有的光彩,而不是埋沒于人們的忌諱之中,把靜止的東西和歷史的記憶變成鮮活的、璀璨的和經久不衰的洛陽名片。
關鍵詞:墓葬文化;洛陽;墓葬壁畫;空心磚
古代墓葬文化神秘而又特殊,涵蓋面廣,客觀地反映了中國歷史各個方面,特別是在十三朝古都洛陽。從古就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北邙山是古代墓葬風水的寶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墓葬群,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六代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1987年建成開放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現在改名為洛陽古代藝術館也稱河南古代壁畫館。這聽起來更加具有一些文化藝術氣息,更能體現中國古文化的發掘很多都來源于對地下文明的探索與發現,也能降低參觀者對古墓畏懼的心理。洛陽古代藝術館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匯聚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時期有代表性的26座墓葬,充分展現了古代墓葬結構、葬俗、建筑風格、壁畫藝術特點等的演變發展,是研究洛陽墓葬文化活的教科書。
一、洛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墓葬文化對研究歷史發展進程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對地面考古研究的具大補充,打開地下寶庫,便打開了塵封的中國往事,每個朝代及民族墓葬文化的演變便是一部直觀而清晰的社會發展史。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把這最后的歸宿看得尤為重要,不僅把墓葬修得像生前一樣的生活場所,而且古代王公貴卿還會把生前最喜愛的一些書畫及珍品等一同埋葬進去。因此不同時期的墓葬就會蘊藏著證明這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最為直接的第一手資料,也會成為當今考古學研究最為重要的證據。據資料顯示,中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這是后期墓葬制度開始的萌芽,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墓葬文化越來越突出體現階級關系,顯示出一定規律性,反映出嚴格的等級差別。從墓室規格、隨葬品數量等來看,都表達了人們想擁有不死的靈魂,并且死后繼續沿襲生前的權利與財富愿望。 洛陽歷史地位突出,但在厚重的歷史文化影響下,人們往往忽略了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洛陽古代墓葬文化,到洛陽古代藝術館了解洛陽古代墓葬知識的參觀者遠遠少于到龍門、白馬寺等景點參觀的人數。“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一部洛陽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社會古代史,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建都的王朝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在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影響下,歷代皇帝幾乎把國家收入的1/3用來營造陵寢,洛陽北邙作為安葬亡魂的風水寶地,帝陵之多,堪比西安的西漢陵、唐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洛陽的地下寶藏,更是令人矚目。洛陽的古代墓葬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做到更加重視它的保護和利用,要從深挖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入手,把靜止的東西和歷史的記憶變成鮮活的、璀璨的和經久不衰的洛陽名片。
二、微探地下世界的空心磚與壁畫
在洛陽古代藝術館的實地考察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墓葬建筑藝術方面的空心磚與壁畫。對漢代墓葬的研究發現,空心磚是漢代墓葬的主要建筑構件,空心磚上的畫像與壁畫等構成了多彩的漢代墓葬藝術,成為我們今天解讀和研究當時社會的珍貴資料。空心磚的應用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從形狀上來看,中心有孔,易于完全燒制,易于減輕自身重量,易于搬運,但是空心磚形式到東漢時期已經絕跡,繼而被實心小磚取代。據資料考證,空心磚作為墓葬建筑材料,由于承重力量有限而易坍塌是難以克服的一個弊端,而實心小磚不論是在成型工藝還是在燒制方面和單個體積巨大的空心磚相比都有優點,更易于成規模地批量生產,這可能是空心磚墓衰落而小磚墓興起的重要原因。但多彩的畫像藝術并沒有消失,而是被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前期,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進行的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展,使人們對空心磚形狀用途、畫像所反映的時代特色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如長方形空心磚位于墓室周壁,是壁磚;三角形磚位于山墻,是山墻磚等等。磚上的畫像內容豐富,藝術水平高超,有反映漢代禮儀制度的揖讓、田獵活動,有反映漢代祥瑞升仙思想的佳禽神獸,還有以馬為主題反映漢代尚馬之風的駿馬、天馬等等。這從側面充分說明古代墓葬文化體現了歷史發展,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做為古都洛陽人,更重要的是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據了解,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的號召,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勇于承擔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歷史重任,深入發掘出隱藏在畫像空心磚背后的歷史與故事。2018年7月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進行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展,積極展示洛陽文化精髓,開展行業學術交流,為大眾提供了解和欣賞精美的洛陽漢畫的藝術平臺,共享歷史文化滋養。
除了空心磚之外,古代的壁畫藝術也堪稱一絕。洛陽古代藝術館,也稱河南古代壁畫館,這是它的第三個名字,其中的大型墓葬壁畫更屬國寶。對壁畫的修復與保護是極為困難的事,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經專業人士介紹,墓葬壁畫通常都是繪在泥土或白灰質的地仗層上(地仗層是壁畫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是繪制壁畫的泥壁層或灰泥層,它是支撐體表面和顏料層包括粉層的分界面),極易脫落和散碎。經過壁畫文物工作者長期、反復探索實踐,通過傳統手工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終于攻克一個個難關,使這項工作在文物科技保護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在全國范圍內真正能上手做壁畫保護和修復的這里最多,這也是洛陽文物工作者的自豪和光榮。我國發現的古代壁畫墓有千余座,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地位特殊,而河南古代壁畫館是河南省第一座以墓葬壁畫為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展館,特色地位也非常突出。這里也簡單說一說墓室壁畫和敦煌壁畫的關系。據資料顯示,前者是中華文化傳統中事死如事生、厚葬形成的大量的墓葬壁畫,后者是從西域和印度流傳過來的石窟寺壁畫,二者體現出死而后生和生后而死的理想境界和超越生命的理想狀態,是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之間的默契,也是古代智慧結晶。體現墓葬壁畫的河南古代壁畫館2011年建成,展出面積1200平方米,基本陳列由古代壁畫的發展歷程、河南古墓壁畫和古代壁畫科技保護三大部分組成。共展出西漢、新莽、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的49組87幅壁畫和彩繪雕磚。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壁畫品鑒》一書上篇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壁畫圖文意解和“二十四孝”等傳統故事,下篇詳細介紹了壁畫制作工作工藝、修復等基本工作原理,可讀性非常強,為全面了解古墓壁畫藝術打開了一扇天窗。
三、轉換理念,提升洛陽墓葬文化的影響力
墓葬文化涵蓋面廣,綜合性強,研究角度較為豐富,不僅在考古學、藝術史等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同時也記錄著十三朝古都洛陽的輝煌。洛陽在歷史上屢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在隋朝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達到百萬的城市,生活和埋葬在洛陽的學科泰斗、仁人志士更是多不勝數,河洛文化更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和核心,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有著夏都斟鄩、商城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唐神都城遺址,這些文明的發現都離不對墓葬文化的研究探索。洛陽的古代墓葬文化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但是在開發潛在價值和保護利用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如利用墓葬文化的獨特性,從不同角度深挖墓葬旅游資源,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參觀講解,增加景區服務項目,積極與游客互動交流,同時普及文物保護法,加強監管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亂刻亂畫等不文明行為和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給這一不可再生歷史遺產帶來危害。進一步加大宣傳洛陽墓葬文化力度,增加墓葬文化知識普及形式,從深度和廣度上增強民眾對墓葬文化了解的積極性,與河洛文化相結合,與哲學宗教思想等相結合,直視古代墓葬文化對研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引發人們對生與死的思考,而不是提到“墓葬”便持回避態度,使洛陽古代藝術館這樣有“世界之最”之稱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散發應有的光彩,進一步提升影響力,而不是埋沒于人們的忌諱之中。開發利用和傳承保護洛陽古代墓葬文化這一歷史資源,使洛陽古代墓葬文化散發獨特風采,成為國家、省、市歷史文化亮點和名片。
參考文獻:
[1]董延壽.論洛陽古代墓葬的特點[J].史學月刊,2005(9):22-29.
[2]劉中偉.鄭州地區空心磚墓的初步研究[J].華夏考古,2011(2):62-72.
[3]岳永強,王通玲,徐博凱.古代壁畫地仗缺失部位的修復研究[J].新絲路(下旬),2016(7):148-149.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