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孫艷麗

摘要: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學習一門語言必然涉及到與該語言相關的文化。本文通過一項個案研究探討如何通過文學經典閱讀來進行文化教學,具體包括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文學閱讀中文化學習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以期促進文學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雙重發展,實現學習者語言技能與文化素養的綜合提升。
關鍵詞:文學;文化;文化教學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表達和理解文化的最重要的符號系統,學習與教授一門語言必然涉及與該語言有關的文化。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語言教學相關的文化教學研究不斷出現在二語習得、教學設計、課程大綱等研究中(Byram,1997,2008;Holliday,1999;Kramsch,1993,1996)。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教學法來提高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素養,如過程性文化教學(Kramsch,1993;Byram et al.,2001)、體演文化教學法(吳偉克,2010)、“4+2+1”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任麗,2012)等。本文通過一項個案研究探討如何通過文學經典閱讀來進行文化教學,具體包括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文學閱讀中文化學習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以期促進文學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雙重發展,實現學習者語言技能與文化素養的綜合提升。
二、文學經典閱讀與文化教學
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文學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宗教、哲學、科學等文化現象對文學的影響處處可見。文學文本是作者基于某種文化背景而創作的,包含了文化的多方面內容。Lazar(1993)指出,一個社會獨有的產品或用品、體現文化價值的諺語、習語和程式語、社會結構、角色和關系、風俗、儀式、傳統和節日、信仰、價值和迷信思想、政治、歷史和經濟背景、制度、禁忌、隱喻和內涵意義、幽默……文學文本可謂無所不包。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談到歐洲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的演進時說:“教育本身不過是對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種選編。”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知識和思想體系,留下一批經典文本,所蘊涵的基本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文化傳統。通過文學經典的閱讀,學習者可以熟悉目標語社會的文化。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可以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環境和一個特定的時間點,真實地感受發生的事件。例如,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875—1955)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寫的是德國北部地區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是德國19世紀后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悲歡離合,經典的閱讀促進了讀者文化意識的提高。Corbett(2003)指出“文學文本的教育價值就在于它們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一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樣,Hall(2005)認為“了解別人的觀點是學習者的學習任務之一,而文學恰恰可以幫助其達成這一目的”。同樣我們也不能認為文學就能體現文化的全部。Lazar(1993)認為“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并不簡單,這是因為小說或詩歌極少能稱得上是一個社會的真實記錄……這會誤導學習者得出虛假的結論,認為小說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社會,而事實上,它只是對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環境的一個非典型描述”。
但是在英語作為外語的中國語境下,我們認為通過閱讀英文文學經典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技能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首先,目前無論是大學英語教材,還是英語專業教材中,都選錄了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如猶太作家辛格的《山羊茲拉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此外,中國也有教授文學作品的傳統,許多西方經典著作選錄在我們的語文課本內或作為選讀出現在必讀書目中。因此,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經典并不陌生,我們完全可以借此提供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其次,許多文學作品的故事性比較強,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目前文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仍限于作者、作品文本的解讀以及其主題的探討。學習者閱讀文學經典的目的首先在于提升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很少考慮文化方面的內容。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一項個案研究探討以下研究問題:
(1)文學作品是如何體現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
(2)學習者通過閱讀文學經典能獲取哪方面的文化知識?
(3)該教學模式對學習者以后的文學和文化學習有何效果?
(二)研究過程
本研究選擇了來自英語國家的三十余部小說、戲劇和詩歌集(如莎士比亞、狄更斯、哈代、馬克·吐溫、海明威等),供大家閱讀。正如Day所說(1998),構建讀者期待能讓讀者不斷朝向成為一名流暢的讀者這一目標前進。因此,本研究鼓勵并期望讀者能在兩到三周的時間內閱讀完一部作品,整個研究期間閱讀不少于五部作品。31名來自山東省內某高校的大二學生通過選修課程參與本研究項目。其中男生12人,女生19人,都沒有在英語國家生活過的經歷,他們的英語水平都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受試一共分為十個小組,其中一個小組有四名,其他均為三名。課程每周一次,每次持續兩個小時。課前,同一小組的受試選擇相同作品,并保證上課之前閱讀不少于作品的三分之一,對相關的文化興趣點撰寫相關的研究心得,并上傳到班級群,以便其他參與者下載使用。
課上,我們要求受試就其所選作品的某些文化方面進行評論。例如某一小組選擇了格雷厄姆·格林的《破壞者》。該短篇小說以20世紀5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一群青少年試圖破壞一位老人擁有的房子。這所房子有著的兩百年歷史,經歷了二戰炮火的洗禮仍然保留了下來。老人周末度假后,這群青少年首先從內部進行破壞,導致正面坍塌,最終僅剩下一堆廢墟。針對該文,教師要求受試回答:讀完該文后,你對英國文化了解多少?課后,受試針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以及與同伴的討論,進一步撰寫相關的研究報告。例如,針對以上問題,有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回答:(1)英國老年人通常一個人居住,不與子女同住;(2)年輕人不尊重年老的人;(3)年輕人的父母對子女缺少必要的管控;(4)英國的父母和子女關系可能相對疏遠;(5)年輕人由于缺少管控容易加入社會團伙;(6)這些社會團伙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7)團伙領導具有某種榮耀,受團伙成員擁戴;(8)詞匯文化方面,bank holiday不是銀行節,而是公共假日,但是也許銀行與英國人關系密切,所以由此稱呼。通過撰寫報告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受試對英國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提升了其文化素養。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我們通過閱讀日志記錄受試閱讀書目的數量、所用時間、閱讀作品的體裁以及檢查是否完全閱讀相關作品。相關結果按照小組記錄如表1:
該表1顯示了十個小組閱讀書目的數量、平均所用時間以及題材分布。本研究期望受試在該課程期間閱讀不少于五部作品,但是其中有兩個小組(二組和六組只閱讀了3和4部)未能完成這一目標,三個小組讀完五部,五個小組超過五部,其中三組為八部。每周平均所用時間十小時以上,最高為18.5小時。
課程效果方面,本研究主要通過訪談和課堂觀察進行。課程開始時,幾乎所有學生都不清楚文學作品如何體現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課程進行到一半時,我們發現至少一半的參與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能夠注意到相關的文化點,有些受試認為在以后的經典閱讀過程中,也會一直關注某些相關的文化現象。以下是一些受試對本課程的心得,原來為英語,先轉錄成漢語如下:
“我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現象。雖然我的閱讀水平還有待提高,但我會堅持努力。”
“通過文學學文化這一課程讓我有機會通過閱讀一些原版英文作品,了解到英美國家的一些文化現象。我可以選擇一些喜歡的作品,既能提高我的閱讀水平,又讓我了解了作品之外的東西。”
“開始時,花了我大量的時間閱讀作品,因為我的詞匯有限,一點都不覺得有趣。不過后來,我慢慢地適應了,我開始尋找里面體現出的文化了。”
(二)課程特征分析
通過為期十六周的學習,受試不但提升了自己的閱讀水平,同時學習了相關的文化內容。課堂上,小組通過互動討論和合作學習,不但提高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我們總結出如下特點:學習者盡可能大量閱讀文學經典;文學經典的體裁應盡可能廣泛;學習者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所閱讀作品;文學閱讀既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會產生積極的效果;文學文本應該與學習者語言能力相協調;文學閱讀既是個人的,也是群體的;教師是學習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的引導者;教師是通過文學學文化的模范。
如上所述,學習者應該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作品,從閱讀作品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正如約瑟夫·愛潑斯坦所說:“我確切記得的是在閱讀柏拉圖和修昔底德時感受到的智力興奮,我還記得在翻閱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時,讀到他接連拋出令人目眩的假設,我幾乎明顯感到一種全身心的愉悅。我也能回憶起在讀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時,那種突如其來的、短暫卻真心實意的沮喪情緒。”學習者由此可以通過閱讀獲取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逐漸變成一個嫻熟的讀者。
因此,“通過文學教和學文化”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習者變為更好的讀者,擴大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使他們更愿意去閱讀文學作品。這一課程也符合Grabe(1991)提出的“嫻熟的讀者源于長期不懈的努力以及日積月累的改善”。正如他所說,閱讀是帶有目的的、不斷理解的、靈活多變的、交互進行的一個過程,它需要緩慢地改善。這也同Renandya﹠Jabobs(2002)的描述一致,他們認為,廣泛的閱讀能讓讀者更能理解世界、理解其包含的各式文化現象。
(三)進一步研究
通過文學教文化這門課程由于屬于實驗性課程,不管是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還是課堂的具體操作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Grabe認為閱讀最基本的是要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愛好閱讀,按照自己的進度閱讀。鑒于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將來使用:盡可能提供有趣的、符合學習者水平的作品,建立小型作品數據庫;由于時間所限,課堂上由多部作品向經典選編轉變;課堂提供自由閱讀的時間;提供各種閱讀方式的機會,快讀和細讀相結合;分析學習者的閱讀興趣和原因;允許學習者分享和推薦閱讀書目;激發學習者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持續記錄學習者的閱讀行為;由課堂講授向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轉變;由讀寫分離向讀寫結合轉變;由yes or no 向yes,but 轉變;由what 向why 轉變;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和問題導向教學法。
東西方的偉大經典試圖提出并回答關于人類自身和客觀世界最深刻和最永恒的問題,了解和研讀它們能夠幫助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習者的心智、開闊其視野、激發其思想、培養其思辨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五、結語
本研究試圖回答三個研究問題。首先,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的方式體現了文化的信息,需要教師和學習者共同挖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起著促進者的作用,提示作品所體現的文化現象,學習者可以據此進一步閱讀相關材料進行挖掘。其次,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文學經典了解到一個民族的各種文化現象,如宗教、價值觀、婚姻觀、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個人體驗得出不同的理解。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這樣的理解是不成體系的,如何構建一個成體系的文化理解模式,是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問題。最后,學習者通過經典的閱讀提高了自身的文學和文化素養、擴大了閱讀能力,為以后的閱讀提供了動力,大部分學習者表示將繼續進行經典閱讀以提高自己的修養。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整個過程閱讀五部作品有很大的難度,不過學習者對該課程的總體評價是正面的,文學經典的閱讀讓他們產生了積極的情感,讓他們繼續保持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1]Byram, M.&C.Morgan.Teachingand Learning Languageand Cultur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4.
[2]Day, P., &Bamford,J.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Grabe, W.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991,Vo.25,No.3.
[4]Renandya, W., &Jabobs, G.Extensive Reading.In J.Richards&W.Renandya(Eds.),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任麗.構建“4+Z+1”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外語,2012(4):71-77.
[6]吳偉克.體演文化教學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