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鈴鈺
摘要:在英語影視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僅僅追求字詞的準確度是不夠的。本文通過分析處理藝術語言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忠實原文原則、尊重創作背景原則、流暢性原則和藝術性原則,擬在進一步推進英語影視文學的翻譯工作進程。
關鍵詞:英語影視;文學翻譯;藝術語言;處理原則
一、忠實原文原則
影視文學作品的翻譯絕不是逐字機械地中英互譯,而是需要翻譯工作者在具備扎實的英語功底的前提條件下,感知影視文學原文的藝術內涵,深刻體會原著的主題思想,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意圖。這樣才能擺脫機械翻譯,使讀者能夠真正地走入影視文學作品的海洋,實現原作與讀者之間的靈魂溝通與交流。
在此過程中,譯者掌握原文中心思想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忠于原文。如果譯者不理解原文的主題或基于其他原因,擅自通過換詞、添詞、減詞的形式篡改原文的藝術語言,使得譯文與原文內涵不統一,讀者將無法真正領會原作的思想,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即使譯者理解了原文的基本內涵,譯者不應在譯文中任意添加個人理解,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對原文本意的違背。翻譯工作者應在對作品的核心思想進行多方考察和了解后,以忠于原文為原則,翻譯出原作者要表達的真正內涵[2]。
二、尊重創作背景原則
影視文學作品必然產生于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而其時間和地點就決定了它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影視文學作品離不開創作環境給其帶來的奠基性的影響,它們往往是特定年代特定社會的一個寫照。讀者通過閱讀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文學作品,往往會感受到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生存狀態。所以讀者讀的不僅是作品本身,還是這個作品在當時時代巨幕下的社會現實寫照。[3]舉例而言,《亂世佳人》便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意識,翻譯時亦應體現這一時代特點,領會原作者在描寫不同人物時的描寫方法及其呈現的不同內涵,也即掌握原作品的藝術語言。
翻譯時,譯者應以尊重原作的創作背景為基本原則,通過多方資料掌握當時的文化特點,再進一步研究原作中的藝術語言。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基礎上,譯者再通過恰當的漢語文字進行英譯中的翻譯工作。以此翻譯的譯文無疑會更貼合原著本身,實現讀者與原作的無障礙交流。
三、流暢性原則
因為英文的語法結構及語言習慣與中文有較大差別,例如主動句與被動句的運用,所以在翻譯時應為了句子和段落整體的流暢度,進行如下操作。
切忌生搬硬套句子結構,而應在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領會作者的寫作風格、保證原著的內容的基礎上,對英文句子通過調換詞組順序的方式進行調整,使其符合中國讀者的語言習慣。當英文句子過于長、結構過于復雜時,可以將長句拆解成數個短小的、不會帶來理解困難的短句。翻譯工作者要做到這點,需要開拓思維,但開拓的度也應適當,不可過度,否則可能會違背忠于原文的原則。[4]
做到在忠實原文、不改變原著的思想內涵和寫作風格的前提下,又要將不符合中文閱讀習慣的句式進行語法轉換,這就需要考察翻譯工作者對全文的英文理解以及對英語詞匯語法的應用,全方面地考察譯者的英語語言水平。
四、藝術性原則
影視文學作品的譯文應做到讀者通過閱讀,能輕松地理解文章的主體內容,并進一步體會作品的深層意圖,與原著進行直接地溝通與交流。如果譯者想更好地完成這點,還應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恰當地處理語言藝術,體現出英語影視作品在語言藝術方面吸引人之處,進而將影視文學作品在其地域范圍內專屬的藝術感精確地向讀者展現。
舉例而言,在翻譯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時,譯者并未單純地逐字機械翻譯,而是把該句納入原著的語義環境進行理解后,進行加工,譯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通過藝術加工,使中國讀者在更貼切地理解Shakespeare想要表達的思想的基礎上,感受到了原文的藝術性。再如Jane Austen以其高超的寫作水平,通過隱喻、諷刺等手法生動地描繪人物形象,那么在翻譯時,亦應對其藝術語言進行本土化的轉換。
五、結語
藝術語言的翻譯工作不是簡單機械的,而是需要在忠于原文、尊重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兼顧文章流暢性,并進一步考慮文章的整體藝術風格。本文擬在為翻譯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參考,望更多的譯者依照四項基本原則,使譯文通順流暢、精準地體現原著的核心內涵和社會背景,為讀者和原著構建一座堅實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樸哲浩.影視作品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2]馬會娟.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現狀與問題[J].中國翻譯,2013(1):64-69.
[3]李江雯.英語影視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01):16-18.
[4]陳鈞.從語言的模糊性看英語文學藝術作品的翻譯[J].語文建設,2013(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