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影院和商業地產的價值疊加在于為后者增加了社交生活的元素,這種角色增值是從事影院管理的團隊和商業地產商應該認識到的。現在沒有社交活動意識的院線和影城不應該被招到現實商圈中來,二者的社交活動必須與整個商圈配合,與商圈活動糅為一體。
仍舊看好商業地產的原因在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可逆,且其具有重大意義。全世界只有中國正在發生著這種每天都有幾百萬人口,一年當中都有幾千萬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這些新城市人口需要為自己創造社交時代的新價值:個人認證的提升,個人信用級別的提高,個人契約半徑的伸展,個人社交生活圈子的擴大。
關鍵是要清楚什么是商業地產的社交元素。在今天的中國城市,社交就是每個人在特定場合做好對于自己的認證,也做到對別人的認證。社交就是相互的“認證”。同時,很多陌生人因為某些共同主題而匯集到一起,就為相互認證提供了機會。中間產生一些網紅,有一些意外,產生了傳播,你和別人進行了各自認證,就形成了社交。人們所到之地沒有創造出這樣一種相互認證的機會,都不是社交。以朋友圈為例,朋友圈就是個小小的社交生活場所。因為你一進到這個“圈”中,你就和大家相互認證了,在此之前你和其中很多人的關系是陌生的。
社交本質是很多陌生人在一起的溝通,傳統商圈無法形成社交,譬如你去購物,你不需要和商場里的人彼此去認證。除了那幾個要詢問的售貨員、收銀員,你不需要認識別人,別人也不需要認識你,你和整個商場的人不用交集,因此這里就不產生社交。這也是在互聯網提供了幾乎完全線上購物之后商場會變得冷清的原因所在。這就是傳統商圈的局限。
但是互聯網時代的跨界互聯,總是要打破傳統商圈的局限。說傳統商圈有局限,也就等于承認商圈本來是聚人的,只不過以前聚人多現在聚人少。原因既然已經找到,商業地產也因此就找到了解決方案。答案是商圈必須灌入新的社交元素:什么能夠帶起社交商圈就創建什么。結論:向文化產業跨界,第一是電影,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次元生活館......
商業地產中生活館的概念與創意當下必須脫穎而出。它的核心思想是,讓更多的新城市人口(也是新商圈人口)在新的生活方式中享受自由和社交——更多地促進周邊人口走進陌生人群,商圈應該是陌生人群聚集并且建立社交贏取互信的場所。生活館就是這樣的地方。生活館的主題包括:邂逅、約會、健身、時尚餐飲、中醫及新藥殿堂、新書出版發布、電影沙龍、藝術世界(美術世界、音樂世界)、女士的新世界(時尚新品展示及講座)、大學的跨校報告論壇、動漫沙龍、電游的二次元展示、電競比賽等等。
電影屬于城市,電影也屬于社交,電影更屬于商業地產。至此,電影院如何與商圈共組社交聯盟就變得一清二楚。當代商業地產的轉型恰恰是院線影城的同步轉身。院線影城看到了商業地產的這次改變,應該就懂得怎樣把握機會,率先參與到商圈生活館的組建當中。
譬如“電影節”是商圈社交活動的第一文創,而且可以反復開展,這里試提出院線和影城與商圈獨立策劃運作社交型電影節的概念。電影節帶給商圈最大的收益是流量數據互導,因此整個電影節的核心策劃在于流量數據的互導必須首先策劃到位。商圈的文創部應該盡快成立,吸收影城和其他文化創意組織加盟。院線影城的社交活動部也應該立即成立,著手策劃基于流量互導的社交型電影節。
電影節的組織無須院線影城包辦,其只需擔任策劃就行,而組織整個電影節活動,應該借用商圈的力量,以及社會的力量,包括銀行、互聯網公司、獨角獸公司、新品發布公司、廣告公司、文創機構,以及機關、學校(學生會)、各個不同的政府部門和部隊、各種產業機構和藝術院團、出版社和報業、電臺電視臺等等。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社會生活的文明程度將不斷提升,“商圈”要變成“生活館+社交圈”,這是核心。所以有想法的商業地產要在商業社交圈改造上走在全國前列。有想法有志氣也有團隊的院線影城更要領先全國。設想一下,如果商業地產和在商業地產中掙扎前行的電影行業,實現以上電影節即流量互導的合作,一起來打造“生活館+社交圈”,前景將是多么美妙——時代給我們開出了一份多么誘人的創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