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摘要】在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背景下,怎么促進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本文以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踐為例,通過從政策標準研判、資源評價等途徑,利用GIS、多規合一平臺、校核等技術方法,研究生態保護紅線劃什么、劃多少、劃的準和管的住等問題,探討了從生態保護紅線理想方案到現實方案劃定的技術方法和途徑,以期為其他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生態保護紅線;評價;規劃;劃定;管控
1、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的快速城鎮化發展,自然生態環境也受到日益嚴重破壞和逐漸退化,在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要求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保護環境的創新舉措。合肥市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具有“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美譽,需要處理好環境保護和城市發展協調問題,2014年合肥市出臺了《合肥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要求把劃定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作為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
2、生態保護紅線概念及劃定技術路線
2.1 生態保護紅線概念
根據國家關于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要求,生態保護紅線是指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底線。
2.2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路線
通過標準研判、資源評價、利用GIS技術、多規合一平臺等方法,識別理想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在其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管理可行性和城鎮發展,確定保護紅線類別和管控體系,通過標準判定、影像判讀、現狀探勘等校核方法,劃定可管控落地的生態保護紅線現實方案。
3、生態資源現狀及主要問題
3.1 合肥市生態系統格局
合肥市地處長江淮河之間,西靠大別山,是我國南北氣候交匯和過渡區域,具有內陸湖泊濕地和崗沖相間的地域風貌特色,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態資源為本底,市域總體形成“一湖五渠、五源六脈、多廊道”的生態系統格局。
3.2 生態資源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合肥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木本植物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現狀土地面積11433平方公里,其中山體、水體、林地、耕地分別占市域面積的6%、20%、9%、49%。根據1989~2011年合肥土地利用空間變化軌跡分析,主城區建設用地增加近10倍,林地減少約10%。
通過合肥市生態資源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生態環境用地在不斷減少,城市空間拓展明顯。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空氣質量下降。環巢湖流域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突出。城市綠色空間退化和山水格局不連續等問題。
4、生態保護紅線范圍識別
4.1識別評價方法
根據城市現狀生態資源稟賦及保護利用評價,基于GIS和生態系統服務分級標準,通過建立計算模型,對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和生態敏感性因子進行分類評估、疊加分析,分別得出綜合評價結果,科學合理確定生態保護紅線區分布,分類等,識別判斷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和面積。
4.2 重點生態功能區識別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要素包括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洪水調蓄功能、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等,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綜合評價分級標準,高度重要、重要、比較重要、一般地區的單項因子賦值分別為7、5、3、1,綜合因子等級分別為>20、15-20、10-15、<10。通過對以上要素評綜合評價,按照五個等級相應賦值,以下式求出重要性指數,利用GIS生成合肥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布圖,得出極重要、高度重要、重要、較重要和不重要區域面積分別占市域面積的7.4%、18.8%、19.2%、24.9%、29.7%。
SLj為j空間單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指數;
Si 為i因素重要性等級值。
4.3 生態敏感區識別
生態環境敏感性是通過對土壤、地質災害、水環境污染、酸雨、水資源的五項因子疊加后分別賦值,根據生態系統敏感性綜合評價分級標準,即極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輕度敏感和不敏感區的SIj參數分別為>8.0、6.0-8.0、4.0-6.0、2.0-4.0、1.0-2.0,計算綜合敏感性指數,按照五個等級繪制生態環境敏感性空間分布圖,得出極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輕度敏感和不敏感區域面積分別占市域面積的2.5%、5.8%、1.3%、10.4%、80.0%。
SIj = Max (S1, S2,……Si), i=1,2,…, 6式中:SIj為j空間單元生態環境敏感性綜合指數;Si為i因素敏感性等級值。
4.4 禁止開發區識別
禁止開發區指法律法規明確要求保護生態保護區域,依據安徽省生態功能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合肥市域禁止開發區共8類、39個項目,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
5、生態保護紅線方案校核與規劃劃定
基于保護與發展的和諧視角,在不影響生態安全和完整性前提下,結合城鎮發展實際,通過標準判定、規劃協調、影像判讀、現狀探勘、聚合破碎圖斑和扣除零星圖斑等途徑,對識別評估形成的生態保護紅線理想方案進行檢核,形成可管控和落地的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實際劃定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分為11類,形成58個生態保護紅線名錄,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2043km2,占市域面積的17.87%,其中生態保護紅線一級管控區面積為128km2,占市域面積的1.12%,生態保護紅線二級管控區面積1915km2,占市域面積的16.75%。
6、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控制策略
依據各類紅線區管理辦法、條例以及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相關政策標準等,編制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名錄,分區制定紅線名錄詳細登記表和管控圖則,按照“一表一圖”登記管控策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項目邊界,明確管控措施,登記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障生態保護紅線劃得準、能落地和管的住。
結語:
在國家提出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和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怎么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本文以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踐為例,通過從標準研判、資源評價、多規合一平臺、現實校核等技術手段,結合地方實際和管理可行性角度,探討從生態保護紅線理想方案到現實方案劃定的技術方法和途徑,希望對其他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肥市生態保護紅線規劃》
[2]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