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產城融合的基本理念,針對成都高新西區轉型升級路徑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國內類似高新區的轉型升級路徑有所借鑒。
【關鍵詞】產城融合;高新區;轉型;升級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決策部署,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高新區正著力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努力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功能開發兩篇文章,持之以恒培優產業發展、堅定不移提升城市形態,凝心聚力把高新西區打造成為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樣板。
1、高新西區的特征與問題
成都高新區為全國綜合排名第三的國家級高新區,高新西區是成都高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工業總產值占到成都高新區的的85.0%,先進制造業基礎非常好,擁有電子科技大學、華為成研院和京東方、ITEL等核心創新資源和重點企業。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產業上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高端企業多,但有集中無集群;創新上,創新資源豐富,但總體科研創新水平低、科技基礎設施不足、以電子科大為主的高校創新帶動能力為充分發揮;用地空間:現狀用地以工業用地為主,未建設用地較多,用地緊缺與土地資源粗放利用并存,整體開發強度較低,廠房空置率高,研發用地較少,創新空間不足;服務配套:文教體衛全面短缺,商業服務水平不高,人才吸引力弱;居住配套:高品質居住產品少,宿舍供給過剩,職住結構性不平衡;道路交通:對外高、快速聯系通道不足,內部路網體系不健全,路網密度低,斷頭路多,并且公交線網、站點布設不均衡,站點與軌道交通的接駁不便;生態環境:生態資源較多,但公園綠地不足,環境品質差;高新西區人口的年齡結構偏年輕化,學歷以大專及以下為主,戶籍比例低,常住人口職住同區占比較高,工作人口職住同區占比較低。
2、解決高新西區轉型升級問題的主要策略
2.1以產興城——以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強化城市發展動力
(1)產業升級——以產業社區建設為核心,構建產業生態圈
目前,高新西區已經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產業集聚區,隨著未來創新的發展,企業對空間的要求不再是早期簡單的“代工”性質,空間將會相對規模集約、產業將會相對集聚,研發功能將會適當注入,每個專業性較強的產業區將逐步升級配置為各自產業就近服務的公共技術平臺、孵化平臺和研發平臺,形成相對均衡、相對獨立的產業空間格局。
劃定產業社區主要考慮的因素:現狀已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區;未來擬引入的產業類型,如西園綜合保稅區;南北大道沿線現狀低效企業的轉型升級需求;聯動上下游環節重點企業,形成完整智能終端產業鏈的需求,如應用技術產業社區。
(2)創新聚智——打造創新生態體系,加強政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創新集群發展
在創新生態系統當中,僅僅有優良的“種子”和“土壤”還不夠,還需要陽光雨露和精心呵護,營造更加適宜的“氣候”,讓創新的激情競相迸發,讓小樹苗茁壯成長[1]。考察世界上領先的創新生態體系,都具有“物種”豐富、競爭充分、共生進化、新奇涌現等共性特征,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法國巴黎大區等地更是形成了創新力旺盛的“創新熱帶雨林”。
第一,政府主導:圍繞重點企業,探索搭建集成電路產業、新型顯示產業、網絡通信產業等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依據企業調查,在高新西區普遍缺乏圍繞產業需求構建的科研型功能平臺,建議政府加強技術研發平臺、孵化器加速平臺等,為企業提供專業實驗設施。第二,政府主導:聚焦科研成果交流展示,定期舉辦創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促進科創成果落地。片區產業制造環節基礎夯實,但是研發和展示貿易環節十分薄弱。通過定期策劃舉辦大型電子信息技術博覽會、創新創業大賽等不斷聚集人氣,打造西區城市品牌。
2.2產城一體——以空間增效和交通提速加快產城互動
第一,空間協同,發揮區域整體優勢,促進高新西區和郫都區協同發展,創建合理的空間布局模式。包括東西向生態空間協同、南北向交通廊道協同、軌道站點綜合開發協同。
第二,交通融合,以互聯互通為重點,構建外通內暢的綜合交通網絡,促進產城要素流通。積極爭取新增軌道線沿主要研發生活區布局,圍繞地鐵站點進行站城一體開發;優化區域性交通干道,提升片區對外交通聯通性;建設銜接郫都-高新西區的內部環路,提升新開發地區道路網密度,改善交通微循環。
2.3人才支撐——以城促產以高品質的城市服務和環境吸引人才
第一,服務整合,構建“組團級-單元級”二級服務體系。組團中心:產業園區與郫都區共建組團級城市中心;產城單元:構建“鄰里中心”,打造服務高效、便捷舒適的鄰里單元。
第二,公共配套,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營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推動城市品質提升。提供高標準的公共服務設施,重點加大與知名醫院、學校合作力度,發揮品牌學校、醫院的資源優勢;提供以人才保障為主的差異化的居住配套,降低居住成本;以清水河為核心,建設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體系;打造復合式街區,營造更人性、便利的工作、生活、休閑場景。
2.4政策保障——以產業、空間、人才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保障項目實施
第一,促產業——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建立“政府出政策——高校出編制——企業出資金”的合作機制,吸引高端人才回歸,推動產學研聯動發展;為高校提供產業用地,保障中試生產;鼓勵政府、國企儲備研發創新空間,打造創新創業載體。
第二,保空間——破解土地資源瓶頸,保障產業發展空間
未批未建用地探索“先租后讓、工業上樓”等土地出讓新機制,提高產業空間效益;已批未建用地,規范土地用途變更機制,探索利益共享盤活產業空間[2]。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產城融合理念提出之后,對于城市的轉型升級也提出了諸多的要求。因此,希望通過本文就產城融合理念的高新區轉型升級路徑分析,能夠為今后的產城融合理念之下的高新區轉型升級制定良好的路徑,最終滿足其轉型發展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建清.江蘇高新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J].唯實,2018(02):35-39.
[2]戰炤磊,韓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新區轉型發展路徑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4):31-35.
作者簡介:
李新玉,深圳市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