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具有極強的破壞性且災害的發生不可提前被預知,是當前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震引起地殼的劇烈震動會對房屋建筑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進而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增強土木工程建筑結構抗震性能,是當前建筑工程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需注意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將以土木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的必要性及其設計原則為依據,詳細闡述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步驟,為我國土木工程建筑抗震性能的優化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抗震問題;分析
在當前土木工程的建設工作中,其抗震結構的設計已經十分普遍。比起以往,我國建筑的抗震設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抗震設計指的是在工程建設時對建筑進行抗震設計,增強其抵御外力的能力。土木工程結構的設計人員要以過往的設計經驗為依據,對工程的設計結構做到細致的分析,優化建筑的抗震結構性能,提升建筑的工藝水準,為居民的生命財產提供安全保障。
1、土木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的意義
抗震設計是進行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時必須考慮到的環節,其原因如下:①提高整體建筑抵御外力的能力。土木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的初衷是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通過優化結構設計,使土木工程結構能夠抵御一定外力的沖擊,使建筑更加穩固安全;②一定程度上提升土木工程整體結構的穩固性。土木工程建筑穩固性差是造成其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土木工程結構進行抗震設計能夠有效提升整體建筑的穩固性,使其在一定的外力條件下不易坍塌,進而提升整體建筑的抗震能力;③通過降低地震對土木工程結構的影響,減少地震發生時的經濟損失。
2、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性能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加強地震性對建筑影響因素的控制,進而提升土木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是當前土木工程結構進行抗震設計時主要采用的方式。下面將對當前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闡釋分析。
2.1建設位置選擇
決定土木工程抗震性能設計優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其建設位置的選址。在進行抗震設計時應盡量規避地震頻發的選址位置,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地震對建筑的危害。在選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①選址地基必須足夠平整穩固,在地震外力的作用下能夠保持平穩,避免建筑未倒地基先塌。②應盡量以平坦開闊的地段為建設地點,避免因地震引起的泥石流、斷層等災害對建筑造成二次傷害,從而對地基的穩固性產生影響。
2.2結構體系設計
土木工程抗震結構所采用的材料和結構體系設計,決定了抗震性能的狀況水平。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當前土木工程最常用的工程結構,其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現彎曲、側移等問題是該結構存在的一項明顯缺陷。因此要想使工程結構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就要在施工過程中選則更好的建筑材料和結構設計,實現對土木工程結構整體的優化。
2.3高度因素
建筑高度直接影響著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性能,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盡量避免土木工程結構設計過高。從當前地震對建筑影響結果來看,建筑物結構的高度與地震造成的損失成正比關系,建筑結構過高導致其穩定性較差,進而降低其抵御沖擊力的能力。因此在進行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時,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充分考慮,使建筑的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3、土木工程中抗震結構設計的主要原則
3.1整體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原則
科學、合理的工程結構設計圖是保證土木工程建設能夠有效實施的前提條件。在構設建筑規劃設計圖時,要綜合多種因素進行考慮。保證建筑的整體結構設計科學、合理,從而提升建筑的整體性能,降低地震發生時對建筑造成的不利影響。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做到充分的考慮,建筑整體設計結構要做到周全細致,如樓蓋的設計、柱體與蓋板的位置等,任何細小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工程的關鍵,不能有疏忽遺漏的地方。通過建立各個部件之間良好的對接關系,保證結構中每個連接點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提升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性能的關鍵,是提升建筑整體性能的基礎。
3.2結構應以簡單為主
刪繁就簡是設計土木工程抗震結構的首要原則。設計圖紙時,在保證建筑整體結構受重狀況良好的前提下,盡可能精簡運算程序,從而確保防震設計的精準度,精簡扼要的土木工程結構能夠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筑帶來的損害。
3.3結構必須保持合理、整齊
布局結構的設計是土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保持建筑整體布局合理、結構科學是土木工程結構規劃中遵循的原則。通過協調建筑結構外形與其穩固性,能夠有效提升建筑結構整體抗壓能力,進而提升建筑抗震能力。
4、土木工程結構抗震優化措施
4.1使用特殊的防震材料
防震材料能夠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筑造成的損害,是當前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最常用的抗震方式之一。經過防震材料處理過的建筑,能夠增強其抵御外力的能力。以往的防震設計通常是在地基底部鋪設適量的沙子或黏土,來增強其抗震能力,而隨著設計人員的創新與研究,現在將瀝青代替沙子或黏土鋪設在地基上,取得的防震效果更佳。
4.2節點位置設置防震裝置
當今土木工程防震結構設計中,通常會在建筑關鍵位置安裝防震裝置,以期達到防震的效果。地震發生時,其能量經過建筑地基不斷向上傳遞,從而對建筑物的整體結構造成危害。利用地震發生的原理,在其能量傳遞的關鍵位置安置防震裝置,進而降低地震對建筑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防震裝置僅適用于建筑結構較低的建筑。
4.3控制設計走向
地殼運動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其與地質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工程建設初期要做好地質結構勘察工作。通過對該區域地質環境的考察,掌握其地殼運動狀況,對地震發生的規律有所了解并判斷其走向,在進行建筑結構布局時應與地震走向形成垂直關系,從而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土木工程抗震結構的設計,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的整體抗震效果,使土木工程建筑的安全性達到合格的水準,從而有效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我國建筑部門而言,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與案例,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結合土木工程抗震結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土木工程抗震結構設計水平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輝芳.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對抗震問題的分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8(11):80.
[2]孫杰.探究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問題[J].四川水泥,2018(11):91.
[3]張帆.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對抗震問題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25):168.
作者簡介:
何堉(1981.10-),男,漢族,四川廣元人,學士,工程師,廣元零八一建筑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廣元,研究方向:結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