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方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一總體規劃的實施,各地新農村建設項目紛紛上馬,各行業部門的項目建設紛紛入駐農村,大量有志青年回身投入農村發展的廣闊天地中,大量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利等得到極大提升,各項硬件設備紛至沓來。但治國先治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發展硬條件的同時更要發展軟實力,注重“人”的提升。
加強法治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說到底就是要讓廣大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風氣,形成好習慣。但現在廣大農村仍存在不少陋習,宗族勢力嚴重,信奉“家庭教會”等“邪教”組織,笑貧不笑娼,“等靠要”思想嚴重,隨意辱罵毆打他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一切現象的背后其實質就是法律意識的淡薄,總覺得只要我沒殺人放火,法律能奈我何!漠視法規,藐視法律!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鄉村除了美麗的景色,便捷的交通,最讓人動心的應該是鄉民的勤勞、熱情、大方、正直和平和!“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如果不加強法治建設,富美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將成為一句空話。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要綜合運用好自治、法治、德治這三個手段,才能使鄉村振興有序推進。自治是基礎,法治是手段,德治是支撐。
一、要筑牢自治的基礎
自治主要就是通過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的村規民約,來約束村民的行為,讓村民的行為在合法的框架進行,杜絕法外行事。為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摸清本村村民的實際情況,包括自治愿望、思想素質、鄉風民俗等,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村規民約要充分考慮到村民履行能力,那些應該做、那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村社干部要帶頭履行村規民約起好榜樣引領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要讓群眾信服、效仿接受村規民約,村社干部帶好了頭,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好風俗、好習慣、好行為就會逐步形成。三是注重總結,對履行村規民約好的村民進行表彰,對履行村規民約不到位的村民進行鞭策教育。村規民約只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愿,無法照顧到所有人,同時,由于一些群眾的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村規民約制定程序不規范、人治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等原因,自治就無法約束到所有人,所以就需要法律來治理,以此來彌補村規民約的漏洞。
二、要依法治理,防止“村霸”擾村規
村民自治讓廣大村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實現,但在執行過程中,多少存在極少數村民利用“自治”的帽子,打著為了集體利益的“幌子”,脫離公平正義的軌道,利用村規民約為自己謀求利益、拉幫結派、弱肉強食的現象。只有運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有效防止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一般情況下,村規民約是在經過村里大多數村民同意的情況下訂立的——在實踐中,至少從表面的形式上來看,也確實是如此。但是,鄉村公共事務的處理不僅常常受到宗族勢力的影響,也容易受到“強人”因素的影響,其表現就是在一些村社區里,村里人數最多或勢力最強的家族甚至是“村霸”長期主導鄉村公共事務、一些被“選”出來的村官肆意侵犯村民利益現象時有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村規民約或者很難真正體現大多數村民的意志,或者讓少數村民的合法權益在村規民約的名義下長期受到侵害。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即使不存在宗族勢力或“村霸”的左右,即使每一位村民都真實且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即使相應的村規民約獲得了絕大多數村民的同意,也并不能說明它就必然是合理且合法的。因為,如果參與村規民約制定的村民知識水平不足、現代法律意識缺乏,其所制定的村規民約就很有可能出現不符合現代倫理和法治精神的條款,從而為侵犯包括投下贊成票的村民在內的村民合法利益埋下隱患。近些年,隨著村規民約在鄉村的推行,村莊治理呈現出了新的面貌,鄉村生態有了很大改觀。但是,一些以村規民約為名侵犯村民合法利益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一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村規民約制定時村民更廣泛的參與,另一方面則需要基層政府或相關法律機構在村規民約的制定過程中給予更多的意見,并在村規民約的執行過程中多一些關注,及時糾偏,且勿讓其野蠻生長,以致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村霸”。
三、要依法治理,防止愚民誤判人
德治是鄉村治理的支撐,道德是人們行為的第一個“審判官”,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違道德。農村中存在一部分愚民,他們思想陳舊、喜歡捕風捉影、人云亦云,常常對人實施“道德綁架”和“謠言攻擊”。德治只能依靠大家的自覺和素質,然而每個人的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就需要法律來彌補不足之處,所以我們要注意把握德治的范圍與尺度,在法治范圍內,防止宗族勢力私設道德公堂。“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親”。加強德治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古以德治國,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知書達理、遵紀守法。而今不但要繼承和重視古家風的建設,更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使社會主義道德在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調節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村規民約建設,引導村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各地情況,以不同載體,開展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比如金堂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本地特色的孝善文化建設為載體,積極開展新鄉賢評選活動,選樹德高望重的新鄉賢,由其倡議制定孝善公約、文明公約、衛生公約等鄉規民約,以此規范居民行為、引領居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成立“說事評理中心”,健全“說三事”(家事、公事、農事)、“評三理”(情理、德理、法理)的說事評理機制,由德高望重的“新鄉賢”說事評理,通過“有事說事、就事評理”“有事你就說、道理大家評”等活動,融匯民主、文明、和諧、公正、法治、誠信等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有效化解基層矛盾。
四、依法治理,防止法律不責眾
當村規民約和法律法規相互沖突時,群眾往往有法不責眾的觀念存在。法不責眾本來就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在這種陳舊錯誤思想觀的引導下,許多村民認為村規民約規定了的事情就是合理的,動不動就群起而攻之,動不動就糾集抱團阻礙執法,導致群體事件的發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負面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必須找出違法的領頭人或核心人物,依法實施相應的責任追究和打擊;對大多數盲從跟隨的群眾,則以教育為主,曉之已理、動之以情。要以加強普法教育為載體,不拘泥于形式,用通俗易懂,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普法”。以金堂縣為例,他們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有效融入依法治縣、依法治鎮、依法治村(社區)全過程,在村(居)民小組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組織非遺傳人、孝善典型、致富帶頭人等新鄉賢,通過鄉間文藝、故事會等多種形式,推進鎮村學法、用法、守法基層普法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建成縣城大型法治文化公園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融貫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常態開展法制宣傳等活動,有效推進了基層普法。將道德講堂與法治大講堂有機結合,依法治理、以德治理同步推進,既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的宣傳與實踐,又有效的教化了廣大法律意識淡薄的群眾。因此,在當下鄉村振興和移風易俗的背景下,村規民約是不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法不責眾的思想必須遏制,要形成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法律的權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