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劼
摘 要:隨著傳播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特點逐漸凸顯,傳統的“國際傳播”被“全球傳播”取代,“全球傳播”給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維理念。本文以紀錄片《一帶一路》為例,探討全球傳播視域下絲路題材紀錄片的意義以及在話語體系、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上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紀錄片;全球傳播
隨著全球傳播時代的逐漸到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普遍高度評價,國際輿論紛紛以“世界強國”、“第二個超級大國”等稱呼定位中國。但是中國在國際輿論環境中仍然并且將持續一段時間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世界主導著國際話語體系,當今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都是由美英等西方大國主導的英文媒體,且傳播力和影響力十分強大。另一方面,中國對自己聲音的傳播力度遠遠不夠。相當長的時間以來,中國形象的對外宣傳側重政治立場宣傳、經濟成果展示,且手段有限,方式陳舊,缺乏生動的能引起外國民眾共鳴的內容,使得國外受眾和學者很難接觸到真實有效的中國聲音。
如果說國家形象是一本相冊,對于觀眾來說,觀看的影像越豐富,對國家形象的認知就越完整,國家的聲音也就能讓更多人聽見。紀錄片有著鮮明的主題導向、生動的敘事特點、巧妙的創作手法,有助于對幫助觀眾整體性地、系統性地理解中國特色、中國理念、中國主張,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著深遠的意義和重要貢獻。因此,在全球傳播時代下,創新各種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手法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從全球傳播的視角,分析了在全球傳播的新特點對中國絲路題材紀錄片創作的啟示,又以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絲路主題紀錄片《一帶一路》為例,指明了絲路題材紀錄片在全球傳播時代下創新的基本路徑。
一、全球傳播視域下的絲路題材紀錄片創作啟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冷戰的終結和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人員、信息和市場的跨國、跨文化和跨語際的自由流動,徹底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傳播概念,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正在被更具廣泛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傳播”所代替。“全球傳播”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個體話語權導向”、“傳播受眾的統一”、“全媒體傳播”這些新特點給絲路題材的紀錄片帶來全新的創作啟示。
1.從政府主導的國家話語向個性化的個體話語轉向
信息傳播的全球化使各國人民有更多的渠道接觸信息,從而導致了政府對信息的壟斷權力的削弱,各種類型的全球媒體對世界各國的輿論宣傳控制構成了嚴重沖擊,各民族國家的文化體系受到了他國文化的參與和重組,產生了以各種文化類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態。在此背景下,國家意識形態在傳播領域的主導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以個人化敘事為特征的個性化傳播。
以中央電視臺早期拍攝的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敦煌壁畫》、《絲綢之路》為例,盡管內容豐富、畫面精良,但多以灌輸思想、塑造典型為主要目的,帶有著明顯的居高臨下式的“宣傳教育”意味。但隨著全球傳播場域的變化,“宣教”色彩濃厚的紀錄片已經不再適應大眾審美,富有人文情懷、貼近社會普通民眾、呈現個性化生活的紀錄片更被觀眾接納。絲路題材紀錄片不僅需要有國家站位,還需要更多地跳出傳統宏大敘事的思維框架,注重文化中的個體體驗,以生動的個體敘事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適應全新的傳播環境。
2.傳播受眾的統一性
傳統的國際傳播顯著特征之一便是“內外有別”的原則,國際傳播的閱聽群體不是指向本國受眾,而是指向對象國的受眾,其內容帶有鮮明的政治宣傳色彩。與傳統的國際傳播相比,全球傳播將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力量”推到了核心的位置上,在傳播范圍、傳播理念、傳播制度、價值取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區別。具體來說,全球傳播拋棄了以往鮮明的政治指向性,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為外包裝,以意識形態為“隱形內核”,指向包括媒體駐在國在內的全球范圍內的閱聽群體。
以BBC于2016年制作的三集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為例,該片以地理位置為講述區間,通過對絲綢之路“中國段“、”中亞段“、”伊朗至威尼斯段”的拍攝,再現了絲綢之路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獲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該片盡管以絲路的歷史文化作為主要展示的對象,但卻深深包裹著以“重商”為理念的英國資產階級價值觀,“絲綢之路”被認為是早期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通道,成為其西方贊美和宣傳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論據。因此,在全球傳播的時代下,絲路題材的紀錄片要果斷將抽象、枯燥的價值理念隱藏于鮮活動人的文化敘事中,通過對民族、歷史、人文的展現,巧妙地傳遞出核心價值理念。
二、全球傳播時代下絲路題材紀錄片的創新路徑
作為大眾傳播時代下的產物,紀錄片因兼具價值表達與現實關懷的特點,成為了傳達精神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但在話語權轉向、受眾無差別化的全球傳播時代,宣教色彩濃烈的傳統紀錄片因缺乏情感溫度正逐漸失去市場接受力和引導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向廣大新聞傳播工作者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要求。《人民日報》社前任社長楊振武也認為,只有精準把握受眾需求,創新表達方式,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在新媒體環境下,轉變傳統紀錄片表達方式,努力尋求受眾認同,實現路徑創新顯得尤為迫切。
本章將以中央電視臺制作紀錄片《一帶一路》為例,從話語體系、敘事方式、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分析絲路題材紀錄片的創新路徑。
1.打造融通中外的全新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在全新的互聯網情境下,人類傳播的信息比以往更加豐富而多樣,傳播活動受到多地域、多理念、多情態的影響,逐漸形成全新的話語情境。在此情境下,單一的話語表達已經無法滿足觀眾對多元文化的需求。因此,絲路題材紀錄片所表現的故事并不能僅僅局限于中國道路的自我話語,而應具有更深遠的時代內涵和全球意義,形成融通中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