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峰



基督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各地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其影響力也可見一斑。基督教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相互融合,誕生了許許多多值得探究思考的案例。該文章所涉及的奈良基督教教堂就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例。該教堂于昭和初期正式建造而成,采用了日本建筑風格為基底,同時融合了西方傳統教會建筑的特點,是世界上極其罕見的日式教會建筑。2015年日本政府將其納入國家重點文物范圍內進行保護。
該文章從奈良基督教會的建筑樣式入手,就其中蘊含的異文化融合現象進行探討與研究。同時,通過考察奈良基督教會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窺探日本在面對文化沖擊時,是如何在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之間保持平衡的。
奈良與基督教的三次接觸
截止到明治初期,奈良與基督教的接觸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天平八年(公元763年),聶斯脫里教派的傳教士前往平城京,拜見圣武天皇之時。《續日本紀》中的《圣武天皇記》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唐人三名、波斯人一名”到訪平城京,圣武天皇授予其官位。根據史料推斷,這位波斯人(也稱景人)便是聶斯脫里派[1]基督教的傳教士。伴隨著永祿六年(公元1563年)耶穌會的傳教士Gaspar Vilela的到來,奈良與基督教的第二次接觸也拉開序幕。當時,還在豐前國的府內(現大分市)傳教的Vilela決定開始在京都傳教。此行可謂十分艱難,傳教活動推行得也并不十分順利。盡管如此,還是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日本圣公會奈良基督教會八十年史》中記載道:“即便在京都傳教的過程十分艱苦,而且招人非議,但還是有很多武士、僧人以及醫生接受了洗禮。”之后,足利義輝的家臣松永久秀決定從京都驅逐基督教,此政策受到了Vilela的強烈反對。在兩者為期數日的激辯之后,松永久秀最終被說服,許許多多的武士和家臣也接受了洗禮,Vilela本人也被迎至奈良。前些年,奈良基督教教堂移建之時,人們在建筑工地里發現了一塊帶有十字架圖案的瓦片。這也許是改修興福寺[2]的時候,泥瓦工所留下的涂鴉,這為當時的工人里有基督教徒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
就這樣,基督教在織田信長時期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之后由于德川幕府推行的鎖國政策200年來未有明顯發展。一直到明治十三年(公元1880年)三月一日,美國圣公會的主教John Mckim攜夫人Anne來到奈良。第二年便創立了奈良基督教會。而這也被認為是奈良與基督教的第三次接觸。
奈良基督教會的誕生
John Mckim在明治八年(公元1885年)開始傳教,明治二十年(公元1887年)在奈良基督教堂現址附近的花芝町創立了教會,并且修建教堂。在《日本圣公會奈良基督教會八十年史》的第141頁中,關于教會堂的移建有這樣的記載:于1930年新建的教堂是以花芝町教堂為基礎,將建筑位置移到了現在的登大路町。當時,工程資金由美國圣公會[3]提供,用以購買興福寺的土地來修建教堂。關于教堂建筑風格的商討十分激烈,美國建筑設計師Bauta所提出的寺院風格方案過于冒進而遭否決,上林敬吉和大木吉太郎所提出的哥特式設計方案和興福寺的南圓堂、北圓堂、三重塔的整體風格差距過大,從而沒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之后,為了保證和奈良市的建筑風格一致,設計組特地前往熊本縣的回春醫院[4]進行實地考察,設計圖才終得定稿。
其實破壞奈良古都景觀的建筑不勝枚舉:比如明治二十七年(1984年)建造皇家奈良博物館(現奈良國立博物館)的時候,策劃小隊就因其西洋式的外觀受到了各種批判。在這以后,為了不破壞奈良市的古都景觀建筑外觀大多都采用和式的設計。
獨特的日式設計
文藝復興以來,西洋式教堂為了表示對神的敬畏廣泛采用對稱的設計,并且在教堂內與大門相正對的地方安置十字架。而這些都與傳統的和式建筑有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設計者對日式建筑有相當高的理解力和掌控力。
從外觀上來看,教堂的屋檐采用了歇山頂(入母屋破風)和唐破風(千鳥破風)的組合設計,這是一種日式建筑中較為常見的設計(圖1)。不僅是日式建筑,這種獨特的屋檐設計在東亞各國的傳統建筑上都能看見。在日本,以法隆寺金堂[5]為代表的寺院類建筑、神社、桂離宮、二條城御殿之類都采用了這樣的設計。不僅如此,位于我國的北京天安門,以及西安的許多古建筑群上也能看見這種風格獨特的屋檐設計。該教堂所采用的組合型屋檐設計出現于室町時代末期,并在安土桃山時代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
若仰望教堂,鬼瓦[6]便會映入眼簾。這是一種安置在和式屋頂四角的裝飾性瓦片。以猛獸形象為主,以表辟邪之意。鬼瓦起源于西歐,經由絲綢之路傳到唐朝,再由唐朝傳至日本。乘著奈良時代唐學潮的東風,快速在全日本普及。著名的二條城便將簡化版的德川家紋,作為鬼瓦的圖案裝飾在了屋頂上。
進入教堂內部,會發現其很明顯得采用了西洋式教堂的三廊式設計。兩邊的墻壁三層開窗,這也是典型的西式建筑風格。但是,在窗戶設計方面,該教會卻沒有采用傳統教會建筑中的花窗玻璃,而是采用了日本傳統的障子[7]式設計,透露著日式房屋設計獨有的寂靜之美。不僅如此,“數寄屋”風格也被融入其設計中。數寄屋是一種日式田園建筑風格,在日語里是“按照個人喜好建造房屋”之意。該教堂中大量采用了障子元素,天花板和地板也采用梧桐木和吉野杉木[8]。設計者為了體現木材本身的特點,而故意不過于修飾,這些無不透露著其獨特用心。(圖2)
教會的天花板采用格式設計,這也是日本傳統建筑設計中的一種。法隆寺金堂是現存采用格式天花板設計的最古老建筑。平安時代以后,不僅是日式佛堂,在書院造[9]中也大量采用了這種設計形式,二條城書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3)
傳統的基督教禮拜儀式世俗人員是不可輕易參加的。這體現了將神與人分離開來的思想。把神置于人的對立面,將其視為絕對的唯一,無視人的存在,教會通過此舉來強調神獨一無二的地位。這些思想在該教堂在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會堂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擺放著圣壇,外部則是安置坐席的地方,其間有欄桿作為分割。欄桿上刻有日本傳統的花紋與圖案,是為云彩,象征著內部為天堂,是神所在之處。內外部分的木柱也不相同:內部采用圓柱設計,外部則是方柱設計。這種構造在傳統的日式佛堂也能見到。圓柱也被叫做來迎柱,聳立在佛堂內部供奉佛像的地方,是天國的象征;而方柱由于是現世的象征,多被設置在建筑外部。
在其內部安放十字架的地方,采用了聚樂壁這一特殊的土墻設計。當年,豐臣秀吉在京都修建聚樂第[10],這種墻壁的原料便是采自其附近,因此得名聚樂壁。據說這種墻壁設計風格是為茶道鼻祖千利休所大好,因此被大量用在茶室的修建中。為了讓前來禱告的日本信徒感到親切,奈良基督教堂大量使用了聚樂壁進行裝修,加之左官[11]工匠高超的技藝使得墻壁與其他裝潢相得益彰。
而放置在圣壇中的十字架和圣器是采用了七寶燒(一種日本傳統的制瓷方法)制成的藝術珍品。據《日本圣公會奈良基督教會八十年史》中記載:教堂中的圣器是仿照奈良國立博物館中所藏的天平時代的文物進行燒制的,而負責這項工作的正是當時京都名匠加藤寅太郎。
用來放置圣經的圣書臺也十分獨特。一般來說,基督教堂的圣書臺在外形上與大學的講臺無異,但是該教堂的圣書臺卻是模仿日本神社中的燈臺形狀制作而成,給人以濃濃的日式風情。(圖4)
不僅僅是內外裝潢,教會使用的圣帶[12]也極具日本特色。該圣帶由京都和服老鋪“千總”[13]負責制作,上面裝飾著日式傳統花紋。圣帶分為左右兩部分,總體為青色,象征現世的右側繡著該教堂整體的圖案,象征天堂的左側則飾以鴿子形狀的圖案,旁邊點綴著淡粉色的櫻花以及紫藤花,這些都是極具日式風格的裝飾。
啟示
日本與基督教的接觸可謂非常之早。從十六世紀末開始,日本開始流行采用日式風格修建基督教堂的設計觀念。十六世紀末渡往日本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傳教士 Valignani在《日本耶穌會禮法》第七章這樣表述道:吾教派之建筑,應遵循日本之習慣,按照日本之風格進行修建。
昭和初期,許許多多的日式教堂被修建起來。而奈良基督教會教堂不僅是建筑外觀,就連內部裝潢也一并采用了日式風格,這在同期建筑中屬實罕見,雖然只是地區性的小型教會建筑,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罕見的藝術品得到珍視。
在異文化交流中,做到兼收并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十分重要的。吸收其他文化優良之處的同時,將其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廣為人民所接受的文化產品是值得追求的。在全球化語境下,為了發展本國文化,吸收大量優秀的外來文化是不可小覷的重要一環。不僅如此,通過兼收并蓄,發現本民族文化的新魅力,挖掘本民族文化的新內涵,讓本民族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任務。今年,習主席訪問歐洲時提出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借鑒,相互合作。對待文化交流,我們絕不應該抱有“劣等感”或是傲慢的態度,一味的崇拜外來文化或是一味的鼓吹本民族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對本國文化抱有強烈自信,同時沿著適合自己的道路不斷發展,才能避免在文化碰撞中迷失方向。以150年前的明治維新為起點,日本開始積極地吸收外來文化,逐漸發展成世界公認的文化經濟大國。現在的中國與當時的日本十分相似,也可謂站在歷史的三岔路口之上,經濟的飛速發展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我們刮目相看,文化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我們對待文化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奈良基督教會教堂給予了我們一個參考答案:兼收并蓄,將外來的變為自己的并發揚光大。
本文章對是在對奈良基督教會教堂進行實地考察后所做的一篇報告。日式基督教教堂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同時,作為異文化交流的實例給予我們一定啟示。應該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發揚我國文化,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討論。
注釋:
[1]聶斯脫里派.又稱東方教派,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以及跟隨者創立的亞洲教派
[2]興福寺.一座位于奈良市登大路町的寺院,毗鄰奈良基督教教堂
[3]美國圣公會.圣公會在美國等地設立的一個教區
[4]回春醫院.位于熊本市的療養所,1895年由英國女傳教士Hanna所修建
[5]法隆寺金堂.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院,由圣德太子主持修建。金堂是其中一座歇山頂佛堂
[6]鬼瓦.也稱獸面瓦,安裝在屋頂四角,上有獸面花紋的瓦
[7]障子.一種在日式房屋中作為隔間使用的可拉式糊紙木質窗門
[8]吉野杉.采自奈良縣中南部吉野林地生長的一種高端木材
[9]書院造.日本室町時代至近世初期成立的住宅樣式,一種以書院為中心的住宅形式
[10]聚樂第.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豐臣秀吉于京都內野興建的城郭兼宅邸
[11]左官.一種日本傳統的墻壁涂刷技巧
[12]圣帶.神職人員在舉行儀式或參與宗教儀式時披戴的衣飾
[13]千總.一家位于京都的和服老鋪
參考文獻:
[1]松波秀子.昭和初期の和風キリスト教會堂について
[2]日本聖公會奈良基督教會編.日本聖公會奈良基督教會八十年史
[3]日本聖公會奈良基督教會編.創立百周年記念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