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月麗,趙婭楠
(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接受腹部手術治療的病患多需要接受全身麻醉,術后患者極易出現全麻蘇醒期躁動,這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血壓波動,甚至可能導致創面出血增加、引起手術后氣管痙攣,而且也可能會影響患者預后康復質量[1-2]。此次研究將選擇2017年3月-2018年4月間于本院接受腹部手術病患中的70例進行分組護理,分析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實施麻醉蘇醒護理的效果及價值,現將結果做以下分析: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4月間于本院接受腹部手術病患中的70例進行分組護理,各35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為(49.4±2.1)歲。17例為胃腸道手術、10例為肝膽手術、8例為泌尿系統手術。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為(49.5±2.7)歲。18例為胃腸道手術、11例為肝膽手術、6例為泌尿系統手術。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研究可行。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服務,做好病情監護、生命體征監測、用藥干預指導等等護理。觀察組則增加實施麻醉蘇醒護理:①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必要宣教,促使患者了解到麻醉知識,可通過發放手冊、舉辦講座等方式向患者介紹,促使患者了解麻醉類型、手術類型、導尿方法等等。與患者做好溝通,對其做好心理安慰,疏導患者負面情緒。②待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到蘇醒室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在轉運病患時應對患者身體予以固定,并注意避免顛簸。合理擺放體位,避免因器械壓迫或體位不當所引發的神經系統問題。注意觀察患者血液循環情況,確保靜脈血液回流效果。③在進行麻醉過程中以及手術治療后可依據患者情況遵醫囑合理使用鎮靜止痛藥物,如有必要可使用自控鎮痛泵。強化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以及動脈血氣的監測,避免因殘留藥物而引起通氣不足或呼吸道梗阻,確保患者呼吸順暢,以便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
①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幾率。②躁動評分[2]:0分為無躁動,1-3分則為有明顯躁動,躁動程度會隨著分數提高明顯上升。③蘇醒時間。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證明差異顯著,有意義。
觀察組中僅有1例出現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為2.9%。對照組中則有6例出現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幾率為17.1%。對比差異顯著(P<0.05)。比較蘇醒時間以及躁動評分,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所得結果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蘇醒時間以及躁動評分的比較
對蘇醒期兩組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水平進行對比,發現干預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蘇醒期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等指標水平的比較
手術是一種有創性治療,腹部手術會為患者帶來較大創傷。接受全身麻醉的腹部手術病患在手術后全麻蘇醒期會出現明顯疼痛,患者極易引發全麻蘇醒期躁動。全麻蘇醒期躁動是一種常見并發癥,患者會在蘇醒期出現血壓、心率上升以及肢體不當等等,這不僅不利于患者康復,而且可能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故積極強化蘇醒期護理服務十分重要。誘發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因素較多,如疼痛、侵入性操作刺激、患者負面情緒等等[3]。故針對性實施麻醉蘇醒護理時不僅需要關注患者麻醉蘇醒期的強化干預,應在開展手術治療前即做好相應干預指導,如通過宣教的形式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麻醉的認識了解,通過心理干預來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等等。在全麻蘇醒期則應做好強化監測、體位干預指導等等。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增加實施了麻醉蘇醒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躁動評分明顯降低,蘇醒時間明顯縮短、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幾率顯著降低。比較兩組蘇醒期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等指標水平也發現觀察組更為平穩,證明麻醉蘇醒護理的應用有利于降低腹部手術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部手術治療病患實施麻醉蘇醒護理可有效降低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幾率,降低躁動評分,更利于穩定患者生命體征,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