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霞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州 43332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臨床中的常見病,此類患者多表現出受累關節腫痛和疼痛,并且伴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通過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可取得滿意效果,該手術方案操作便捷、創傷性小,且術中視野開闊,是現階段臨床中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微創術式[1]。
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8例作為此次的觀察樣本,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包括患者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47~76歲,平均(60.4±0.3)歲;病程時間2~9年,平均(3.4±0.4)年。對照組:包括患者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46~78歲,平均(61.2±0.2)歲;病程時間1~9年,平均(3.3±0.6)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常規線性資料對比具有高度的均衡性,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采取關節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患者的術前評估、健康宣教以及術后病情監測和常規護理等;而觀察組患者則采取圍術期綜合護理,方式如下:(1)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需要結合其年齡、自理能力、皮膚情況和既往病史等進行入院后綜合評估,并以此作為患者圍手術期內的各項護理工作的指導。手術前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和擔憂等負性情緒,因此手術前需要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關節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與效果,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詳細說明手術期間的注意事項,糾正患者錯誤認知。(2)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體位擺放,同時加強其各項生命體征的密切監測。術中注意患者皮膚保溫,防止發生術中低體溫;(3)術后護理:術后保持去枕平臥6h并每2h協助患者翻身并給予拍背,指導其保持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術后禁食禁飲6h后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術后第一天指導患者使用高熱量、高維生素、粗纖維、易消化的飲食;對其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以及脈搏等情況進行密切監測。術后對患肢進行加壓包扎,利用關節支具保持其關節于屈15°位置并固定,抬高患肢,嚴格按醫囑進行關節局部冷敷;局部灌洗患者保持壓力適當,速度先快后慢,保持灌洗通暢和灌洗液出人量的平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
(1)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VAS疼痛評分以及術后膝關節疼痛和腫脹的消失時間;(2)對比兩組患者關節鏡手術后的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僅有1例出現切口感染,術后并發癥率為2.94%;對照組患者術后2例患者發生切口感染,1例發生關節腔內積血,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為8.82%。兩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疼痛與腫脹消失時間以及術后VAS評分等各指標均較對照組明顯更優,并且兩組對比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術后VAS評分(分) 疼痛消失時間(d) 腫脹消失時間(d)觀察組 34 9.26±1.35 3.16±1.33 2.42±1.01 2.31±0.86對照組 34 11.47±2.67 5.43±2.02 4.17±1.52 4.03±1.52 t值 3.926 4.707 3.134 4.062 P值 0.000 0.000 0.001 0.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通過采取關節鏡手術治療,可取得滿意效果。在患者手術治療期間,通過配合科學的護理和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療效果,促進其術后康復,對于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改善預后等均具有重要意義[2]。與常規護理方案相比,圍術期綜合護理有助于結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疾病特點和身心狀況,為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全面護理,能夠從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護理服務,有助于維持患者身心健康,能夠規避患者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接受關節鏡治療期間,采取圍術期綜合護理,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風險,可促進患者術后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