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霞,甘恬田,林平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肝門部膽管癌是指原發于膽囊管開口與左、右二級肝管起始部之間的膽管癌,是一種上皮源性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其病因可能與肝吸蟲感染、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結石、病毒感染、遺傳等因素有關[1]。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治療,雖然該方法的治療效果提升,但是術后并發癥是需要重視的地方,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對使用計劃性肝切除術后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進行護理的并發癥率情況。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進行計劃性肝切除術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42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21例一組,研究組患者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9.83±6.83)歲,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參照組患者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8.72±6.91)歲,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5例。兩組的患者在年齡、性別上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患者均已簽署知情書,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標準,并符合計劃性肝切除術標準。排除標準:其它類型膽管癌,其它惡性腫瘤,其它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精神性疾病[2]。
計劃性肝切除術:術前進行全面的準備,經肝膽道置入引流管,加強患者營養,并定期進行肝功能的檢查,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根據肝切除的策略,決定栓塞的范圍,所有患者均進行肝切除術。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情況密切關注,有問題及時護理。
研究組采用并發癥護理[3]:膽瘺:觀察腹部的變化,使引流保持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狀態,保護切口,經常更換藥物,并進行抗炎癥治療;出血: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并給于及時止血處理和止血藥,密切關注患者情況;感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證引流管、傷口的清潔;肝功能障礙:術后給予保肝的治療,并保證供氧的充足,密切關注患者的精神變化,如有嗜睡、煩躁不安等癥狀需及時進行肝功能檢測;腎功能障礙:術后檢測腎功能變化,擴張腎血管,利尿,保證血容量,嚴重者行血透治療;胃排空障礙:術中要減輕操作,采用合理的手術方式;術后給予營養支持,預防腹腔感染,加強胃腸外的營養,密切注意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必要時配合中醫護理;胸腔積液:術前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呼吸,術后必要時給予引流,密切關注引流液的狀況。
分析兩組的并發癥(膽瘺、出血、感染、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胃排空障礙以及胸腔積液)。
并發癥用n%表示,x2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組組并發癥率19.05%明顯低于參照組66.67%(P<0.05),統計結果見表1。術后并發癥引起的死亡,研究組為0例(0%),低于參照組2例(4.65%)。

表1 并發癥率比較(n=21,n%)
肝門部膽管癌(HCCA)也稱Klatskin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計劃性肝切除術是通過系統性的術前計劃評估,有計劃的進行肝切除手術。雖然通過計劃性肝切除術使得根除效果,以及治療效果得到提高,但術后并發癥仍是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并發癥不僅引起其他器官等病變,還會引起死亡,因此降低并發癥是臨床重度關注的問題。
本次研究中,對42例患者進行計劃性肝切除術治療并配合護理,并發癥護理并發癥率19.05%明顯低于常規護理。術后并發癥引起的死亡率降為0%,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是子并發癥護理這對會出現的并發癥,密切進行護理,護理包括術前和術后的主要預防,以及對患者的問題,密切關注,及時處理。通過對要發生并發癥的及時預測,找到誘發的原因,從源頭進行阻止,才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并且護理具有主動性以及全面性,旨在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并發癥的控制使得由并發癥引起的死亡得到有效的控制。
綜上所述,對進行計劃性肝切除手術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手術后使用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使得術后的并發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使得由并發癥引起的死亡率得到及時的控制,因此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