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6月2日凌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多地網友均發現,天空中出現“發光不明飛行物”,“一顆如彗星般的明亮物體,拖著長長的尾巴在空中疾飛而過”。
就在外界對這種神秘天象猜測紛紛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官方賬號@東風快遞于6月3日夜間發布一張“東風-21”彈道導彈夜間起豎的照片,并配以文案:“你們相信這世上有UFO嗎?晚安,小‘火伴~”。
隨后,中國海軍官方賬號@人民海軍 也發布了一張導彈從海上發射的圖片,并@東風快遞 稱:“#海語海言# 你也相信UFO嗎?@東風快遞 晚安,小海粉。”
這一輪俏皮的“官方發聲”下來,一次導彈發射而非UFO的事實已經確定。接下來的問題是,發射的究竟是什么型號的導彈?
英國簡氏防務網站明確指出,中國出現的所謂“UFO”,其實是解放軍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3”試射時劃過天空的景象。
也有國內媒體分析認為,這個發光物的移動沒有傳統導彈那么快,而且呈現出高空機動的姿態,這與中國此前試驗的高超音速武器十分相像。由此可以判斷:是從渤海灣水下核潛艇如094B或者096上進行了新型潛射戰略導彈的試驗,并且試驗的是搭載高超音速武器彈頭的新型巨浪-2B或者是巨浪-3導彈。
除了神秘天象和軍方官微的俏皮發聲,上述判斷的另一個事實依據是此前遼寧海事局曾發布的禁航通告。該通告稱,“在渤海及渤海海峽,6月2日0230時至1200時, 在1. 38°48′00″N 120°11′42″E;2. 38°48′00″N 121°01′54″E;3. 38°14′48″N 121°17′36″E;4. 38°14′48″N 120°27′12″E等諸點連線范圍內執行軍事任務,禁止駛入”。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發布的“東風-21”彈道導彈圖片。

6月2日凌晨出現“發光不明飛行物”。
通常對于這類導彈試驗,中國官方很少正面予以回應。從目前有限的公開信息來看,對于究竟是從海上還是從陸上發射,尚不足以得出結論。如果是從海上發射的,則很可能是巨浪-3的發射;至于飛行高度和彈道軌跡,如果是高超音速的或搭載非正常載荷的導彈發射,則很容易解釋。
2018年11月24日,巨浪-3曾進行了首次發射,但沒有出現像這次一樣的天象。外界當時推測,第一次飛行測試的目的在于驗證系統從潛艇發射管的冷發射,可能并未做全射程的試驗。無論此次是否是如外界多數所猜測的巨浪-3的發射試驗,這款新型潛射戰略導彈已經成為熱門防務話題。
中國官方并沒有公布有關巨浪-3的具體信息。據分析,這枚導彈可攜帶10枚左右的分導核彈頭,最遠射程達12000公里,足以從中國海岸威懾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目標。此外,巨浪-3是北京東風-41 (DF-41)彈道導彈的改進型,新式巨浪-3型導彈的命中精度已經和美制“三叉戟D5”型潛射戰略導彈不相上下。
在海、陸、空基三位一體核威懾之中,海基戰略核力量由于其超強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是二次核打擊的支柱,也具有最強的核威懾效果。
從全球范圍來看,在綜合復雜的現代偵察預警手段和強大防空力量的作用下,陸基和空基投射系統的脆弱性大幅上升,海基核武器逐漸成為維系二次核打擊的最有效路徑。即便是 “三位一體”最為均衡的美國,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性也要大大高于陸基和空基核武器。
按照美國2018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美國當前的海基核威懾主要由“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擔綱。“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一共有18艘在役,其中14艘搭載“三叉戟”彈道導彈,4艘經改裝后搭載常規巡航導彈成為攻擊型核潛艇。其水下排水量1.8萬噸,水下航速超過20節,潛深240米,裝備了4具533毫米魚雷管以及24具“三叉戟”2型彈道導彈垂直發射筒,每枚“三叉戟”導彈可攜帶8枚分導核彈頭,總數達192枚。雖然美軍同時裝備了400枚左右的民兵-3型陸基洲際導彈,但由于它是單一彈頭,威懾效果顯然不如海基核力量。

中國海軍第一支核潛艇部隊——海軍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的核潛艇官兵。圖/中新
美國海軍從21世紀初開始就著手研究戰略核潛艇的換代項目(ORP),也被稱為“SSBN-(X)”項目,旨在為美國海軍研制12艘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即“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以取代現役的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計劃于2031年服役并開始作戰值班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反應堆終身不需要換料,較“俄亥俄”級的動力也更為充沛,還可以靈活搭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UUV等模塊。
俄羅斯的海基核打擊力量,則主要依靠9艘“德爾塔”級Ⅲ/Ⅳ型戰略核潛艇支撐。該級艇水下排水量1.8萬噸,水下航速24節,裝備16具彈道導彈垂直發射管和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俄羅斯于1996年啟動“北風之神”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的研制,2013年,首艇服役,目前已服役了至少4艘,還有4艘在建造之中。曾經于上世紀80年代末顯赫一時的“臺風”級核潛艇,則已幾乎全部退役。
英法這兩個歐洲大國在核力量的建設上稱得上是孤注一擲,完全依賴海基戰略核武器。冷戰結束后,受經濟等因素影響,兩國逐漸削減了核武庫的規模。目前,英國已放棄了陸基、空基核打擊能力,僅保留了海基核打擊能力。法國也拆除了陸基核武器,勉強維持了海基和空基“二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
美俄英法這四個核國家都十分重視戰略核潛艇的戰備值班,即保證任何時間都有戰略核潛艇帶彈在大洋深處活動且能隨時執行核打擊任務。美軍要求在任何一個時間,都有至少4艘戰略核潛艇游弋在大洋深處,接到打擊命令后,要能立即將裝載的核導彈射向預定的目標。英法在數量上無法與美俄相比,但也努力維持著至少一艘戰略核潛艇時刻保持著戰備狀態。
戰略核潛艇的動向屬于高度機密,即便是盟國之間也幾乎不分享數據,核潛艇在任務期間也極少收發信息。2009年2月,英國“前衛”號彈道導彈核潛艇與法國的“凱旋”號核潛艇在大西洋發生相撞,當時兩艘潛艇均在水下航行,各自執行著任務,完全不知對方的存在。
中國海基核力量起步較早,但相較于美俄英法四國,則長期處于落后追趕狀態,在核潛艇性能和潛射洲際導彈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1970年,中國開工建造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但因為“文革”和經費緊張等原因,該艇直至1983年才服役,且長期處于“有艇無彈”的窘境。1991年服役定型的巨浪-1,雖然解決了中國潛射戰略導彈的有無問題,但是性能不佳,特別是射程太近。其標準射程僅有1800公里,改進型巨浪-1A的射程也不過2300公里。092型和巨浪-1的組合僅僅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其戰術與技術指標相對較低,比如潛艇的噪聲較大、自動化程度偏低、潛射導彈射程較近,并不具備戰略威懾能力。
094型核潛艇和巨浪-2型是中國海基核力量的第二代。094型核潛艇約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立項,首艇于1999年開始建造,2002年至2003年間下水,2004年7月完工。巨浪-2導彈計劃的進展則過于緩慢,自1975年開始驗證,1986年開始預研,1990年開始正式研制,1999年正式立項,2011年7月才完成定型。和092一樣,094型核潛艇也有一段時間處于“有艇無彈”的情形。
據分析,可攜帶12枚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的解放軍094型戰略核潛艇可能于2014年首次進行戰備巡邏。按照美國2019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共建造了6艘晉級(094)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4艘在役,兩艘在葫蘆島碼頭舾裝。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搭載巨浪-2型導彈,構成了中國首次可信的海基核威懾。

中國海軍某新型戰略核潛艇。攝影/胡鍇冰
不過,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與世界同類平臺還有很大差距,綜合性能不僅不如美俄新一代,也比不上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和英國“前衛”級戰略核潛艇。巨浪-2導彈即使是單彈頭的飽和射程也只達到8000公里。
巨浪-3項目的快速推進,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迅速加強海基核威懾的可能性。據推測,中國096型核潛艇將于2020年前后服役,此次中國的艇彈進度較為協調,有望快速形成戰斗力,進入戰備值班。
在中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一流軍隊的背景下,中國海軍彌補差距短板、強化二次核打擊能力和加強海基核威懾,完全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巨浪-3項目,正是這一進程中的關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