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芳
摘要:濮陽市位于河南省的東北部,地處平原,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隨著社會整體經濟和灘區農脫貧致富步伐的加快,單一的傳統農業發展在區域發展中已不具優勢,本文以濮陽市的基本農業發展情況為基礎,通過優勢比較法分析出濮陽農業發展在區域發展的形勢,從而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優勢比較法;區域形勢;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5-0135-02
濮陽市位于河南省的東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黃河下游北岸,屬于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全市地貌系中國第三級階梯的中后部,自西南向東北略有傾斜,地勢較為平坦。1983年建市,現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臺前縣和華龍區五縣一區,并設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省級工業園區和一個省級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總面積41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萬。
一、濮陽市農業發展基本概況
(一)氣候條件
濮陽市地處北溫帶,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長,冬季干旱少雨雪。年平均氣溫為13℃左右,夏季曾出現過的極端最高氣溫達43.1℃,冬季極端最低氣溫有-21℃。無霜期一般有20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00~6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42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8%。
(二)水資源
濮陽市屬河南省比較干旱的地區之一,地表徑流靠天然降水補給,境內淺層地下水可供開采的6.24億立方米。濮陽過境河流主要有黃河、金堤河和衛河。201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50.0毫米,水資源總量4.517億方;各種水利工程總供水量14.25億方,其中農林牧漁畜用水占67.8%,工業用水占19.6%,生活用水占8.8%,城鎮公共用水占2.3%,生態環境用水占1.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59.4%,地下水源供水量占40.6%。工農業生產用水主要依靠引黃水量,在地表水源供水中,引黃河干流水量8.14億方,占地表水供水量的96.1%,南水北調水量0.21億方,占地表水供水量的2.5%。
(三)礦產資源
濮陽市礦產資源以石油、天然氣資源為主,是中石化集團中原油田腹地。石油、天然氣資源分布在東濮凹陷區的,根據生油巖成熟狀況、排烴及儲蓋條件,石油遠景資源量達12.37×108t,天然氣遠景資源量達1000~3600×108m3。中原油田累計查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093.24×108m3、可采儲量473.77×108m3。除石油、天然氣外,濮陽市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濮陽市地熱資源分為西區平均地溫梯度為3.5℃/100m,埋深300-1500m,溫度大于 60℃的熱水主要儲存于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溶洞溶隙中,埋深1100—1430m,中區平均地溫梯度為3.2℃/100m,東區平均地溫梯度為2.8℃/100m, 地下熱水埋藏深度在中區和東區依次加深。
(四)土地資源
濮陽市的土壤類型有潮土、風砂土和堿土三個土類,潮土為主要土壤,占全市土地面積的97.2%,適合栽種多種作物,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風砂土有半固定風砂土和固定風砂土兩個亞類,共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6%,適宜植樹造林,發展園藝業。堿土只有草甸堿土一個亞類,占全市土地面積的0.2%,改良后可種植水稻。2016年,全市農用地面積32.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4萬公頃,林地1.8萬公頃;建筑用地8.6萬公頃,其他用地面積1.8萬公頃。
(五)生物資源
濮陽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河南省糧棉主要產區之一,適宜多種動植物的繁育和成長。糧產分為夏糧和秋糧,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等,經濟樹種有蘋果、葡萄、棗等;家畜有羊、牛、豬、兔等;家禽有雞、鴨、鵝等。2017年全市農業完成增加值169億元,同比增長4%。糧食總產達到262.3萬噸,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8.6%,全市林面積達到1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9%。
(六)人口資源
2016年底,濮陽市全市常住人口362.71萬,戶數106.43萬,男性183.76萬,女性178.95萬,從業人員264.19萬,在崗職工39萬;農村勞動力資源200.3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5.2%,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52萬人,在校生1.12萬人,畢業生0.24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1.32萬人,在校生3.81萬人,畢業生1.26萬人。
(七)基礎設施
大廣高速、范輝高速、南林高速、德商高速等多條高速貫穿全境,“九橫七縱”干線公路網絡基本形成,規劃建設干線公路872.26公里,其中國道四條297.6公里,省道十二條574.6公里,養護里程643公里。晉豫魯鐵路、京九鐵路、鄭濮濟高鐵設站濮陽;晉豫魯鐵路通道濮陽段長109公里,全線貨運量2億噸/年,運營客車15對/日,貨運列車可從山西經濮陽直達全國最大的散貨港口—日照港,實現海鐵一體聯運。鄭濟鐵路濮陽境內約70公里,建成后將對完善河南省東北部交通網絡、帶動河南東北部經濟發展、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二、濮陽農業發展形勢分析
本文利用區位優勢分析法對濮陽農業發展形勢進行簡單分析,對濮陽的自然、經濟和社會資源進行綜合數據分析,與河南省其他地級市進行比較。從基本資源入手,逐層研究,分析潛在優勢,進一步研究發展優勢和發展對策。
假設子區域總數為n,當n為偶數時,則優勢測算參數
G=1/=,
當n為奇數時,
則G=1/=。
把被研究區域作為子區域,參照區域作為總區域。選擇y因子的可比性指數x,其在總區域中的位次為s,并假設它同總體均值水平的比值為比較指數γ。γ>1表明該指標水平高于總體均值水平;γ<1表明該指標水平低于總體均值水平。y因子在總體區域中的優勢系數為:
Uy=-G
當Uy為正數時,表明因子在總體區域中具有優勢;當Uy為負數時,表明因子在總體區域中不具有優勢;優勢系數Uy值越大,則優勢越明顯。
利用比較優勢測定分析法,得到濮陽市2016年種植業、畜牧業比較優勢分析表以及濮陽市區域指標優勢分析表;對照河南省地級市的區域數,全省共有18個市。因此,n=18為偶數,將其帶入公式,則有;
G=1/===0.11
根據Uy=-G計算得出濮陽市區域優勢指標分析表;
通過表1可以得出結論,依靠自身自然地理條件,農業發展多集中在傳統的糧食生產。2016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占全省第四位,但是從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林牧增加值等比較結果來看,反映出農業經濟總量弱劣勢和人均經濟總量的強劣勢,從而可以看出濮陽市只具有中等的農業綜合競爭力。利用優勢系數分析原理對濮陽市和全省農業發展進行了區域優勢研究,濮陽市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發展在周邊地區均處于中等水平,種植業中的糧、棉、油、菜具有產量優勢,但農業結構需要重點調整。
三、推動濮陽農業發展措施
(一)推動農業與三產深度融合
深度發掘農業發展的多種模式,推動產業創新和業態創新,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優勢農產品區統籌考慮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的有機銜接。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也產業,樹立全域旅游理念,延伸旅游產業鏈,形成多業態集聚的鄉村旅游帶和集中片區。加快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農業科技園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新平臺。
(二)強化保障農業用地
持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優化糧食產能,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要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業用地,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體系,引導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三)注重農村人才培養
引導農民工、大學生、復轉軍人、科技人員回鄉創業,不斷壯大農村創新創業群體;注重培養農業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臺,推動政策、技術、資本等各類要素向農村創新創業聚集。
(四)健全多元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嚴格落實各級政府“三農”投入責任,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唐華俊,羅其友.農業區域發展學論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