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嬌 程蕾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微企業的數量日益增多,據相關統計顯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過半的城鎮就業崗位及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很多中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融資約束造成資金鏈斷裂而難以長期存活。文章著眼于資金在中小微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成因進行綜述并研究,目的在于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決策提供參考,學術上希望能為融資約束方面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銀行融資
【中圖分類號】F276.3;F275;F8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9-0025-02
1 研究背景
1.1 中小微企業的基本情況
我國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指出小微企業包括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并且小微企業已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我國對中小微企業的劃分逐步精細到各個綜合指標,如職工人數、銷售額等。根據最新數據來看,我國的中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之比高達94%。
1.2 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對金融支持的需求
從工商局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小微企業為我國的GDP及就業所做的貢獻不可小覷,中小微企業的良好發展有利于活泛我國的經濟。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微企業的數量日益增多,但這類企業生存時間短,存活率不高。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微觀而言,有現金持有量、產權性質等;宏觀來說,有外部金融發達程度、市場化進程等。關鍵原因還是資金鏈的斷裂。
當下,我國許多中小微企業利用內部融資顯然無法自給自足,所以外部融資對于它們的金融支持尤其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只有一小部分企業獲得了足夠的資本,能夠成長為成熟企業,并實現了規模經濟。我國中小微企業的存活率不高,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融資約束的影響。供資障礙的不利后果是可以觀察到的:影響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讓企業傾向于選擇增加勞動力的投入,阻礙了企業資本勞動比的提高,影響企業創新投入導致公司的發展進程放緩,促使企業減少參與甚至退出全球價值鏈分工。如果中小企業能夠更好地為自己的成長融資,中國經濟的增長甚至可能比以往更快。
2 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問題成因研究
在完全有效的資本市場假設下,企業的實際經濟決策與其融資結構無關(Modigliani-Miller定理)。在這種情況下,內部和外部融資來源被視為完美的替代品,公司的內部資金或杠桿等財務因素與公司的財務決策無關。但是,考慮到金融市場上的摩擦,如信息不對稱問題,內部和外部資金就會成為不完善的替代品,帶來的就是外部融資溢價,產生金融約束。
2.1 中小微企業自身融資約束起因
理論上,中國私營企業可以獲得內部和外部資金來源,內部融資包括創始人的股權投資和留存收益。創始人的股權投資可能包括自己的股權及來自親人的資金。但是一般情況下,這些資金是不足以支持企業的發展的,尤其是在資本密集型行業。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尤其針對需要長期發展才能成熟的企業,如制藥企業。因此,內部融資對于企業的啟動是最快、最保險的來源,但是不足以支撐企業的成長,這時企業就特別看重外部的融資。Carpenter,Petersen(2002)從經驗上證明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資金來源的制約。因此,融資是必要的。而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時,最看重企業的經營發展規模前景、管理狀況及征信。
發展初期的中小微企業在經營模式、管理理念上都處在自我摸索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中小微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表現相較于大企業來說相對青澀,管理制度略顯生硬、生產經營時間短、缺乏經營發展經驗,帶來許多不利于企業對外融資的因素,形成融資約束。一是不規范的運營增大了管理風險,引發產權制度的不清晰,降低了具有相對價值可抵押資產的數量;由于缺少有效、完整的信息,因此加大財務風險的管理力度,降低了財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形成企業的信息不對稱。雖然有的企業是由于自身認識的偏差,認為相關信息的泄露會影響企業的生存競爭優勢而對外提供編造的相關信息,但是不管何種理由,最終都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信用風險,不利于企業獲得融資,加大了融資約束力度。二是中小微企業體量小或有多種經營方式并存,能迅速做出反應來應對那些可能導致企業破產的問題而做出的過度投機行為,走上“龐氏騙局”這條路引發的道德風險問題加大了融資約束力度。
2.2 融資渠道的困難
在一個信息不完全的大國,對外融資并不容易但又是必要的,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來說,金融中介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正如Bybeim和Calomiris(2001)所主張的那樣,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在我國,中小微企業的外部融資來源包括銀行貸款、民間借貸、風險資本、私人股本基金及股票市場。
然而風險投資市場中的小微企業的信用度低,投資人更偏向財務數據清晰、經營規模大的公司,所以即使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風險投資業也沒有能提供如預期般的幫助。由于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股票進行融資,而中國也明確了建立納斯達克型股票市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自2001年美國股市科技業泡沫破裂以來,我國的收成并不樂觀。在過去的10年里,我國政府建立了許多地區資產和股票交易所,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出售部分股權獲得資本。上市融資的市場漸入及中小板的上市,緩解了一部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約束。但是苛刻的上市條件和高要求的創新技術使大多中小微企業難以達到融資條件而徘徊在股市邊緣。此外,小額貸款的高利率也讓大多數小微企業望而卻步。
在我國社會融資中,較于新三板的高門檻和民間借貸的高成本等,銀行的間接融資成為大流之選。2003年,Vietoria Williams和Charle Sou通過數據統計,分析了小企業的融資方式,結果顯示,大約有一半的中小企業通過傳統的銀行貸款進行外部融資。
盡管如此,中小微型企業還是很難從國有銀行獲得完全貸款。一是中小微企業比大型企業更容易出現高違約風險,那么銀行承受的風險就會很高,銀行為了避免這種風險就會提高申請貸款門檻或貸款利率,對中小微企業“惜貸”。二是信息的不對稱阻礙了銀行向中小微企業實行完全貸款,Stigliz和Weis于1981年提出“信貸配給”理論,指出相較中小微企業,大型企業的信息完整、真實且可以給銀行帶來派生業務如承兌保證金等,所以銀行就更加傾向于選擇為后者提供貸款。
3 建議
針對因為資信問題而導致的融資約束問題,中小微企業家們可以著手對產權進行保護進而增強企業的信心,這樣會更容易獲得信貸,更有可能將利潤進行再投資,以維持企業的資金供給。在銀行方面的融資約束問題,如果是自身問題,那么企業就要改善自身條件,轉變經營理念,健全財務制度;如果是由于銀行對企業的了解不夠,造成的偏見、歧視,那么中小微企業一方面可以與某一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形成關系型信貸,讓銀行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資產管理、信息處置等各個方面能有一個全程參與或者了解的體驗,讓銀行貸款單位全方位地了解提供貸款所需考察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自發成立專門的行業協會,助力于促進銀行與行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國家或政府甚至是地區出臺專門的政策支持行業協會的發展,也為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機制提供助力。有關經驗證據表明,宏觀經濟背景很重要,經濟、金融和法律制度發展在緩解籌資障礙方面有著決定性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劉兢軼,楊梅,郭凈.供應鏈金融能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嗎?——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之友,2019(10):116-121.
[2]邵建軍,張世焦.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質量與融資約束關系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市場發展水平[J].財會通訊,2019(12):103-107.
[3]Stiglitz J E,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