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琳
【摘 要】企業轉型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熱點,很多企業都在摸索中嘗試轉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成功者的經驗證明,企業轉型是經濟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無法阻擋也無法避免,而通過對成功轉型企業的調研和轉型道路上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為廣大正在轉型或即將轉型的企業帶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企業轉型;企業優越性;制度轉型;優勢轉型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9-0193-02
1 傳統經濟改革:從傳統到現代的企業轉型
在經濟學中,企業轉型就是指企業長期經營發展方向、運營規模及其相應的組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改變,是企業重塑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社會價值,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一個過程。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的轉型主要是屬于企業戰略轉型,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種傳統經濟模式下的企業都逃不過此命運,只有順應時勢,積極轉型,才能成為經濟時代的弄潮兒。
(1)轉型的定義。企業轉型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企業往往是由于自身在所處行業的競爭能力降低和競爭優勢的衰退,促使企業通過組織機構等方面的變革,提升企業各部分在產業內的運營能力;或者由于所處行業的漸漸衰退,企業發展前景略顯黯淡,迫使企業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地采取產業轉移的策略,尋求新的市場經濟增長點,使企業在轉型后獲得新的生機。
這種企業行業間的轉移,可能是企業保留原有行業的經營模式,實行多元化的策略,也可以是完全退出原有行業,重新進入新的行業。
(2)轉型的意義。一個企業的對外的銷售方針及內部管理制度,在經過一定的發展時期后,就會進入一個與市場及現實格格不入的局面,即企業的“七年之癢”,這是所有的企業由創立之始與規模化發展之后所要面對的一個亟待問題。試想,一個沿用了幾十年的制度和經營方式的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實現了很多人的目標,而后市場發生了變化,很多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策略都出現了與時代脫節的現象,如此一來,是接著走下去還是停掉離場?對于很多企業來說,轉型是一種“非生即死”的選擇。
首先,轉型對企業的生存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企業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的企業產品還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甚至是中國行業的重大補充,因此它們具有存在的重大意義。
其次,企業轉型后的發展對社會文化和就業人員也有重要意義。企業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企業文化圈和就業人員素質,是提升城市穩定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企業轉型,自然需要轉型的方式和渠道。在經濟領域中,企業轉型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涉及經濟學、管理學、人力資源學、市場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若不能融會貫通,運用合適的轉型方式與渠道進行企業轉型,將企業轉型的目標性、預測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將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南國今報》:抓住現代經濟優越性
《南國今報》創刊于2002年,隸屬于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是一個服務于廣西柳州地區300萬老百姓的傳統紙媒,日發行量為16萬份,具有一定的傳媒優勢。然而,從2016年開始,傳統傳媒市場開始向融媒市場發展與裂變,《南國今報》作為擁有17年企業經營經驗的資深企業,歷經傳媒時代的巨大變遷,企業轉型之路上的不斷探索,最終殺出了一條“血路”,成功實現了企業的轉型。
(1)制度轉型。俗話說,船要改道首先得領航員改道。《南國今報》的企業轉型,便是從制度轉型開始,將傳統媒體的單一經營制度轉變為靈活多變的新媒體經營制度,從部門設置到人員安排,再到激勵制度,都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做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變。
在《南國今報》的傳統媒體經營中,部門設置很簡單,由編輯部、記者部、廣告部、發行部和印刷中心及辦公室6個部門組成,但在新媒體時代,各個部門根據新業務的需要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如編輯部分為紙媒編輯、商業編輯、融媒編輯等,記者部也分為新聞記者、運營記者、專刊記者、新媒體記者、視頻記者等,權責明確,各司其職,從而實現最高的工作效率。
在新媒體發展中,激勵制度與傳統媒體時代是不一樣的,衡量傳統媒體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是發行量,而在新媒體時代,衡量媒體的重要標準是點擊率,因此在企業轉型中,激勵制度也進行了調整和變動。
(2)產品轉型。媒體企業的產品以信息產品為主,由新聞報紙、網絡新媒體載體等構成。在《南國今報》的傳統媒體經營中,產品主要由新聞報紙構成,但在新媒體時代里,轉型后的產品增加了《南國今報》官方微信工作號、《南國今報》App、抖音視頻等,大大豐富了產品種類和架構,與時俱進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企業競爭力。
從2016年以來,《南國今報》在新增加的房地產分銷、活動策劃、新媒體評選等新興媒體產業上均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經營模式局限。
據調查,《南國今報》的房地產分銷,即與合作地產商合作售房的經營模式,創下了一個月20萬元收益的銷售成績;小記者和老讀者俱樂部的活動收益也比較可觀,針對讀者家庭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如小記者俱樂部的夏令營活動、老讀者俱樂部的夕陽紅旅游都獲得了很高的回報率。
同時,《南國今報》的新媒體業是產品轉型的一個重點項目,通過各種評選和新聞熱度的積累,將新媒體的粉絲數量積累了近100萬,隨后擁有100萬粉絲的新媒體立即顯示出了強大的經濟效益,廣告的熱度不低于紙媒,甚至有超越之勢。
(3)員工轉型。企業轉型與員工的轉型也是密切相關的,《南國今報》從2016年開始便注重培養員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在傳統媒體中,記者分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兩種,但在新媒體時代,對新聞的要求和速度大大提高,便要求記者要兼具文字、攝影、編輯和視頻制作等全媒體技能。在《南國今報》的員工轉型中,通過技術培訓提升、同行交流、崗位互換等方式,讓近百位員工在短短兩年時間里迅速成長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人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優勢轉型。《南國今報》在轉型的摸索中,還發現一個重要的轉型途徑,即優勢轉型,放棄掉那些即將被市場淘汰的劣勢產品,轉而集中精力扶植優勢產品,從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產品競爭力。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南國今報》大力發展自身優勢產品,便用實際行動體現了這句俗話的內涵。
在優勢轉型中,《南國今報》將自身優勢歸結為新聞優勢、信息優勢和傳播優勢。新聞優勢即一線記者團隊的塑造和培養;信息優勢即《南國今報》作為官方媒體所吸納的各方信息資源;傳播優勢即《南國今報》擁有的大量讀者群。
同時,《南國今報》也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和數據顯示,將一些效益差、不被市場認可的項目進行淘汰或者降低運營,將更多的精力和人員投入到優勢項目的打造中。經過兩年多的優勢轉型打造,目前《南國今報》的優勢產品效益比往年高50%左右,成功實現了優勢轉型的目的,也是“抓大放小”轉型策略的精髓所在。
3 企業轉型需持續發揮優越性
企業轉型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還取決于是否能持續發揮轉型成功后的優越性,從而使企業轉型實現真正的成功。
(1)持續發揮優越性的重要性。《南國今報》的企業轉型并非一帆風順,在轉型之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困惑,其中企業實行優勢轉型后,如何保持在優勢轉型后所產生的企業優越性,并且如何將這種優越性轉化為企業效益,讓企業在轉型中出現了一些爭議。
有的人認為,保持企業優勢產品應當維護好這些優勢產品就可以了,但有的人卻認為,優勢產品不僅需要維護好,還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讓優勢產品爆發出更大的經濟促進力,這也是企業優越性的一種體現。
在經濟學中,企業應保持持續發揮優越性的重要原因是企業優越性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其本質也是企業轉型后的核心內容,因此是否能持續發揮企業的優越性直接決定企業今后的競爭力。
(2)持續發揮企業優越性的方式。首先,要不斷提升企業優勢產品的內容和競爭力,在同行同類產品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行業風范,讓產品具備實用性、創新性和新穎性,以獲得將優勢產品轉化為企業優越性的先決條件,進而將企業優越性轉化為經濟效益。其次,及時把握市場政策風向為企業領航,也是持續發揮企業優越性的重要方式。經濟市場的發展、市場政策的動向和波動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企業只有及時掌握并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和轉化,才能讓企業在市場波動中占據發展先機。最后,內修外煉,精化企業戰斗力。戰斗力是企業優越性的一種體現,企業應對內提升產品、培養員工、精簡成本、加強經營,對外應積極吸收各種新思路、新想法、新模式,內修外煉,提升企業戰斗力,讓企業優越性立于同行之上。
4 結論
企業轉型是經濟市場發展的需要,但轉型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需要有理論的指導、實踐的摸索和經驗的積累,并且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各種產品策略和經營策略。雖然每一個企業的轉型之路都不同,但是仍有一定的共同點,那就是轉型才能實現企業更好的發展。轉型要具有創新性,既不能跟風隨大流,更不能重蹈覆轍。
參 考 文 獻
[1]姜勇,修國義.企業戰略轉型的本質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7(2).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學會課題組.國有商業銀行實施戰略轉型的動因、路徑和策略研究[J].金融論壇,2005(12).
[3]尹振濤.新形勢下的房地產企業的戰略轉型[J].當代經濟管理,2009(1).
[4]艾豐.經濟述評自析集[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