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運順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鼻腸管置入術是指將鼻腸營養管經鼻腔置入十二指腸或空腸上段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主要應用于營養不良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相較于傳統腸外營養方式,其更加符合人體生理功能,可在短時間內維持腸道的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避免腸道菌群易位所造成的膿毒癥等不良反應;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普及范圍不斷擴大,為保障其臨床治療效果,提升鼻腸管置入位置的判斷水平尤為重要[1-3]。本次研究重點關注不同方法對盲插鼻管管道位置的準確性,抽取98例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將相關內容進行匯總,并報告如下。
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12月共收治有接受盲插鼻腸管的患者98例,采用聽診過回聲的方式,同時聯合液體回抽測定其pH值、回抽負壓試驗與回抽液形狀觀察等方式進行臨床對比,判斷胃腸管留置過程中患者腸道內管道達標狀況,98例患者中,共有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齡65~86歲,平均(75.5±6.5)歲;所有患者經格拉斯評分調查,評分均在5~8分,平均(7.05±0.92)分;所有患者診斷有吸入性肺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出血恢復期、腦梗死、缺血缺氧性腦病、腦挫裂傷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慌懦忍煨晕V匦哪X血管疾病者,且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由本人或家屬代為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次選擇材料包括CH14型鼻胃管、床邊X線機、pH試紙及20mL注射器。由放射科醫師協助其完成X線攝片。(1)胃中置管方法:置管前10min需為患者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給予靜脈注射,指導其選擇仰臥位,由護士將床頭抬高30°并固定,將引導鋼絲插入鼻胃管中,連接鼻胃管連接頭與其末端,針對患者鼻尖至耳垂、劍突尖的距離進行測量,隨后選定一側鼻孔,緩緩置入管道,置入深入為10~15cm,促使鼻胃管到達咽喉部位,隨后指導患者抬高頭部,促使其下頜與胸骨貼近,增加喉部弧度,促使管道通過,持續推動管道,確保其進入胃中后,將胃液抽吸,確定置管位置[4-6]。(2)腸內置管方法:指導患者選擇右側臥位,抬高床頭30°~50°,握緊鼻管,于距離患者鼻孔10~15cm處,通過上舉管道末端,保持彎曲弧度為90°,同時需按壓管道,促使其在鼻孔正中,并隨呼吸運動,保持一停一進的推進節奏,停止時給予推力,緩慢推進至腸道內,控制力道,避免管道推出,推送至80~95cm處時,確定管道位置[7-8]。
觀察負壓試驗、回抽液性狀、負壓試驗聯合回抽液性狀、負壓試驗聯合pH、負壓試驗聯合聽診、及單純聽診和單獨pH判斷方法進行判斷。聽診判定標準:由管道內進行快速注氣,注入20mL,指定注氣位置為患者劍突下、右腹及左上腹等處,并針對其聲音強弱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負壓試驗判定標準:給予20mL注射器,針對管道末端鋼絲及柄開口處進行連接,回抽過程中若見明顯阻力,可給予50mL溫水;隨后進行回抽操作。選擇20mL注射器將管道末端的引導鋼絲與中部連接,執行回抽操作,判定其性狀、顏色及渾濁狀況。X線攝片需確保管道末端處于十二指腸中,pH值測定需按照科學標準與pH試紙檢測回抽液[9-10]。
98例患者經X線腹部平片判定發現,共有15例(15.3%)患者未經幽門后再次置管,7例(7.1%)患者末端于十二指腸內接受調整,并送至空腸;對比各判斷方法置管結果分析,X線腹部平片確定其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負壓試驗聯合回抽液性狀判斷方法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其他類型,P<0.05,且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靈敏度及特異度;同時,聽診判斷方式的失誤率顯著高于其他類型,P<0.05;詳見表。

表 不同判斷方法判定結果對比[n(%)]
經鼻腸管管飼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營養支持方式,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有效推廣,針對格拉斯哥評分低、行機械通氣或亞低溫治療、胃或十二指腸動力障礙的患者效果顯著,其借助手段包括胃鏡、胃部心電圖、腹部超聲、X線等多種途徑,可在未借助其他工具的情況下,將導管置入指定位置,具有簡便、經濟、易行的臨床優勢[11-12]。其聽診標準通過聲音變化進行判斷,以導管終端位置處于胃、小腸為判定標準;通過左上腹、右上腹和左下腹等聽診部位,對應胃腔、幽門和空腸上段等部位;pH測定法以胃液pH為0.9~1.5為標準,拍攝腹部X線平片以確定鼻腸管位置為金標準,雖攝片時間尚無統一標準,但針對胃排空障礙者,置管后24h內執行X線確認的成功率差異較為明顯[13-15]。本次發現,通過回抽負壓聯合回抽液觀察方式,能夠得到與X射線片較為相似的判定效果,其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