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宋雙生 李新平 葉永梅
(1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 湖北 棗陽 441299)
(2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 湖北 棗陽 441299)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為導致育齡女性不孕的最常見病因,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國內外研究均發現PCO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推測可能與自身免疫及炎癥反應有關[1,2]。目前治療PCOS的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3],但在手術對PCOS患者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面尚無相關研究。本研究比較PCOS患者腹腔鏡打孔術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T淋巴細胞的差異,分析腹腔鏡卵巢打孔術治療PCOS的可能機制。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婦產科診治的60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篩選標準:(1)經癥狀體征、雌激素雄激素及孕激素檢測和經陰道子宮附件超聲檢查及術后病理組織學確診;(2)藥物治療無效,子宮輸卵管造影顯示雙側輸卵管通暢,配偶精液正常;(3)近6個月內未使用激素等可能影響炎癥因子及免疫功能藥物;(4)無腹腔鏡手術禁忌癥等;(4)排除合并婦科炎癥等其他影響炎癥因子及免疫功能疾病,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及腎上腺等可能導致性激素水平異常疾病。患者年齡20~40歲,平均25.6±5.2歲;不孕時間1~5年,平均3.4±1.2年。
PCOS患者均行腹腔鏡多囊卵巢打孔術,月經干凈5天行腹腔鏡手術,鏡下全面探查盆腔臟器。電針垂直置于卵巢卵泡中央,雙側卵巢均勻打孔10~15個,打孔直徑約2~4mm,每個點電灼2s,并取少許卵巢組織備術后送病理檢查。術中確切止血,完整保留卵巢血供。術畢用500mL生理鹽水沖洗盆腔并吸凈,卵巢表面涂布抗粘連藥物。
治療前后均檢測以下指標:(1)手術前月經第3d及手術后首次月經第3d取靜脈血,檢測血清性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睪酮(T)和雌二醇(E2)),并采用超聲檢測卵巢形態、體積大小和竇卵泡數等指標;(2)炎癥因子包括C反應蛋白(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均空腹8h后取靜脈血離心獲取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3)T淋巴細胞包括CD3+、CD4+和CD8+T淋巴細胞,均空腹8h后取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
采用Sigmaplot 12.5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治療前、后性激素、卵巢體積、竇卵泡數、炎癥因子和T淋巴細胞對比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COS患者經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治療后FSH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LH、T、左卵巢體積、右卵巢體積、左竇卵泡數和右卵泡數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而治療前、后的E2無顯著差異(P>0.05)(表1)。
表1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性激素、卵巢體積和竇卵泡數比較 (±s)

表1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性激素、卵巢體積和竇卵泡數比較 (±s)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FSH(mU/mL) 4.5±0.6 6.7±0.8 17.041 <0.001 LH(mU/mL) 16.1±1.5 8.9±1.2 29.033 <0.001 T(ng/mL) 2.9±0.4 0.8±0.3 32.533 <0.001 E2(pg/mL) 90.2±7.3 89.8±6.9 0.308 0.759左卵巢體積(mL) 9.6±1.4 5.7±0.8 18.735 <0.001右卵巢體積(mL) 9.4±1.3 5.5±0.6 21.099 <0.001左竇卵泡數(個) 15.8±2.1 6.2±1.4 29.463 <0.001右竇卵泡數(個) 16.3±2.4 5.9±1.2 30.022 <0.001
PCOS患者經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治療后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表2)。
表2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炎癥因子比較 (±s)

表2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炎癥因子比較 (±s)
炎癥因子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CRP(mg/L) 13.8±2.5 6.2±1.7 19.472 <0.001 TNF-α(pg/mL) 25.1±3.6 6.5±1.8 35.796 <0.001 IL-1β(pg/mL) 0.5±0.3 0.3±0.1 4.899 <0.001 IL-6(pg/mL) 11.9±2.4 3.6±1.2 23.960 <0.001 IL-8(ng/mL) 0.5±0.2 0.2±0.1 10.392 <0.001 IL-18(μg/mL) 2.1±0.9 1.2±0.5 6.771 <0.001
PCOS患者經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治療后CD4+T淋巴細胞和CD4+/CD8+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而CD3+和CD8+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均P>0.05)(表3)。
表3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T淋巴細胞比較 (±s)

表3 PCOS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T淋巴細胞比較 (±s)
炎癥因子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CD3+(%) 58.7±6.2 59.1±6.6 0.342 0.733 CD4+(%) 37.1±2.5 33.4±1.5 9.830 <0.001 CD8+(%) 30.4±1.9 30.2±1.8 0.592 0.556 CD4+/CD8+ 1.2±0.2 1.1±0.1 3.464 <0.001
PCOS為婦產科最常見的不孕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無排卵或稀發排卵,多伴有月經不調等異常,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不孕病因。目前對PCOS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自身基因遺傳、胰島素抵抗和性激素外器官功能異常有關,故闡明PCOS發病機制對降低不孕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國內外研究發現PCOS患者存在免疫異常,促進炎癥因素和抑制炎癥反應因素失衡是PCOS可能發病機制[5]。目前對PCOS過度炎癥反應的機制不明確,發現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癥活化MAPK途徑和鈣離子通道,激活核轉錄因子NF-kB,促進慢性炎癥的產生[6]。目前發現與PCOS患者相關的炎癥因子包括CRP、TNF-α和白介素等,其中CRP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張曉芳等[7]發現PCOS患者CRP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炎癥反應。TNF-α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產生,在PCOS患者中顯著升高,且獨立于胰島素抵抗和肥胖,可導致高雄激素血癥,促進PCOS的發生及發展[8]。IL-1β、IL-6和IL-8在PCOS患者中呈顯著升高狀態,而抑制其水平可顯著恢復卵巢形態,促進排卵并改善其內分泌紊亂[9]。IL-18為近年來新發現的具有強大促進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可誘導CRP、TNF-α和IL-6的產生,對機體的免疫和炎癥反應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目前發現IL-18在PCOS患者中顯著升高[10,11]。本研究中,手術前檢測PCOS患者炎癥因子,發現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參考值,證實PCOS存在炎癥反應紊亂。
炎癥反應往往與細胞免疫存在關聯,T淋巴細胞為最重要的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研究發現PCOS患者卵巢中存在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檢測自身抗體發現其水平顯著升高[12]。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癥及雌激素異常,可通過調節T細胞受體信號系統、改變T細胞表面活化分子表達及影響細胞因子基因轉錄翻譯影響T細胞免疫。樊桂玲等[13]發現CD4+CD28-T淋巴細胞在PCOS患者外周血中表達顯著升高,是PCOS發病的相關免疫因子;施曉波等[14]發現PCO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和CD4+/CD8+明顯高于正常健康人,認為PCOS患者存在細胞免疫活躍現象,可能與患者高雄激素有關。本研究中,PCOS患者CD4+T淋巴細胞和CD4+/CD8+均存在異常,證實T淋巴細胞與PCOS的相關性。基于炎癥因子與T淋巴細胞免疫的關系,推測炎癥因子與T淋巴細胞兩者共同作用而參與PCOS的發生發展。
目前對藥物治療無效的PCOS患者推薦行腹腔鏡卵巢打孔術,效果確切且不良反應少,不影響卵巢排卵并可降低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15],但目前在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對PCOS炎癥反應及T淋巴細胞的影響方面尚無相關研究。本研究發現,PCOS患者經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治療后CRP、TNF-α、IL-1β、IL-6、IL-8、IL-18、CD4+T淋巴細胞和CD4+/CD8+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而CD3+和CD8+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差異(均P>0.05),同時治療后的LH、T、左卵巢體積、右卵巢體積、左竇卵泡數和右卵泡數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這些證據表明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可顯著改善PCOS患者炎癥反應紊亂狀態,為腹腔鏡下多囊卵巢打孔術治療PCOS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