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瑩
(廣州市海珠區婦幼保健院 廣東 廣州 510224)
在臨床婦產科當中,早產屬于是一種比較復雜且常見的妊娠并發癥,且其同時也是導致圍生兒疾病以及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需要引起醫學界人士的關注。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1],我國的早產率在5~15%的范圍之內,故積極尋找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予以有針對性的預防,可顯著降低早產率。此研究,筆者將著重分析婦產科臨床早產的危險因素及影響,總結如下。
以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院婦產科接診的產婦180名為研究對象,當中有90名為早產者,年齡在21~43歲之間,平均(32.1±2.04)歲;孕周在32~36w+6天之間,平均(35.58±1.97)w。余下90名均為足月分娩者,年齡在19~44歲之間,平均(29±2.13)歲;孕周在37~41w之間,平均(38.53±1.01)w。兩組都知情同意此研究,有完整的臨床資料,依從性良好。
調查分析兩組的一般情況和臨床特征,包括孕產次、年齡、妊娠期高血壓、雙胎妊娠、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前置胎盤以及胎膜早破等,并做好相應的數據統計工作。
早產組的孕產次、年齡、妊娠期高血壓、雙胎妊娠、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前置胎盤以及胎膜早破同足月分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提示孕產次數多、高齡孕婦、妊娠期高血壓、雙胎妊娠、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前置胎盤以及胎膜早破是早產的幾個常見影響因素。

表 兩組一般資料和臨床特征的對比分析表 (n)
在妊娠期并發癥當中,早產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可對母嬰的身體健康造成比較大的損害,并能導致圍生兒疾病以及死亡[2]。迄今為止,臨床還尚未研究確切早產的病機,但有報道稱[3],早產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此研究結果表明,婦產科臨床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有孕產次數多、高齡孕婦、妊娠期高血壓、雙胎妊娠、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前置胎盤以及胎膜早破等,詳細如下:
(1)孕產次數多。產婦在多次分娩或流產后,其宮頸會受到一定的損傷,并由此引發了宮頸機能不全的情況,從而增加了產婦早產的風險。
(2)年齡。孕產婦的年齡超過35歲,其血管彈性明顯降低,器官功能活躍程度明顯減弱,從而對胎兒的正常發育造成了不利影響。
(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目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孕產婦以及圍生兒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孕婦來說,其在妊娠30w以后,病情會逐漸加重,若情況較為嚴重亦可導致胎盤早剝、心力衰竭以及昏迷等癥狀。因此適時采取終止妊娠的方式能夠促進孕產婦病情的恢復,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病死率。
(4)雙胎妊娠。近年輔助生殖技術廣泛開展,多胎妊娠發生率明顯增高。雙胎妊娠會導致宮腔過度擴張,宮腔壓力過高,易合并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羊水過多、胎盤早剝等并發癥。約50%的雙胎妊娠并發早產,其風險約為單胎妊娠的7-10倍。
(5)胎兒生長受限。FGR的病因復雜,包括母親營養供應、胎盤轉運和胎兒遺傳潛能等各種因素。對于出現胎盤功能低下、胎兒宮內缺氧或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病情加重,繼續妊娠將危害母嬰健康或生命者,需提前終止妊娠,造成治療性早產。
(6)前置胎盤。若產婦存在前置胎盤的情況,將極容易出現產前出血、產后貧血與出血以及胎盤粘連的情況,從而增加了其輸血以及剖宮產的風險,并極易引發新生兒窒息以及早產的情況,從而對圍生兒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現代研究表明,流產次數的增加,會顯著提高產婦發生前置胎盤的幾率。
(7)胎膜早破。現階段,臨床還尚未研究確切胎膜早破的病因,但有研究發現,胎膜早破的發生和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比如:羊膜腔內壓力增高,感染,胎膜發育不良,以及宮腔壓力不均勻等[4]。而宮頸機能不全、感染、胎膜結構發育不良、宮腔內壓力異常和創傷等,則能引發胎膜早破并發早產的情況。
總之,早產的發生具有比較大的危害性,臨床應加強對早產孕產婦進行治療的力度,比如:促胎肺成熟,囑咐多臥床休息,抗感染,使用宮縮抑制劑,并根據孕產婦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一種最適的分娩方式。另外,還應加強對孕婦進行孕期管理的力度,做好孕期宣教工作,以及時發現并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可顯著降低早產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