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莉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放射科 江蘇 泰州 225500)
肺硬化性肺泡細胞瘤(PSP)以往被認為起源于肺實質血管,因此也將其稱為肺硬化性血管瘤,近年來,隨著對其認識的深入,發現其起源于Ⅱ型肺泡上皮細胞,被重新劃分為腺瘤類別中。由于部分醫師對其認識程度不高,可能誤診為惡性腫瘤或其他富血供腫瘤。本文將對其CT影像特征進行分析,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18例PSP 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經過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24~73歲,平均年齡(55.39±12.98)歲。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4例患者表現為咳嗽癥狀,14例患者為體檢發現。胸腔鏡摘除手術11例,開胸手術7例。
所有患者均進行CT 掃描,使用儀器為SOMATOM Definition CT,掃描前6~8h禁食禁水,4例患者為平掃,剩余14例患者均進行平掃+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使用對比劑歐乃派克,肘靜脈團注80~100mL,流率4mL/s。間隔1.25mm,層厚1.5mm,矩陣512×512,肺窗窗寬及窗位分別為1600、-550HU,縱隔窗窗寬及窗位分別為400、50HU。所有圖像信息均使用PACS系統進行重建,分析其影像學特征。
分析PSP患者的臨床及病理結果、CT平掃及增強掃描的表現和征象。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取得計數資料以(%)的形式表示。
本組18例PSP患者,左肺7例(38.89%),右肺11例(28.95%);從形態上看,結節狀13例(72.22%),最大徑7~29mm,平均(16.02±2.79)mm;團塊狀1例,最大徑43mm。從整體上看,腫瘤邊緣清晰,未見明顯包膜9例(50%),有完整包膜9例(50%)。組織病理學上看,表現為實性區、乳頭區、硬化區、血管瘤區四種形態。4例患者內部可見明顯腺瘤樣增生,不典型。
本組患者CT平掃及增強掃描圖像具體情況見表。

表 18例患者的CT 平掃及增強掃描表現及征象分析
PSP臨床發病率不高,常見于中年人群,且女性發病率較高。該類腫瘤生長較緩慢,一般無明顯癥狀及體征,因此,本組大部分患者均為常規體檢時發現。PSP多為良性,轉移風險較低,但不排除惡變潛能,有報道顯示其可出現淋巴結轉移[1]。本組4例患者內部可見明顯腺瘤樣增生,提示具有惡變潛能。
從CT表現上看,大部分PSP病灶均為孤立性實性結節,也可出現團塊或磨玻璃結節。以往研究顯示,PSP直徑均不大,一般不超過3cm。本組患者結節病灶平均直徑(16.02±2.79)mm。大部分患者病灶邊界光滑,個別可見分葉或毛刺。CT平掃征象可見暈征、空氣新月征,增強掃描征象可見血管貼邊征、腫瘤血管征。以往有報道顯示[2],部分患者可見充氣支氣管征、尾征、跨裂生長等。大部分PSP均為軟組織密度,囊變、鈣化比較少見。增強掃描多表現為明顯強化,可能是由于病變以乳頭區、血管瘤區為主,微血管分布較多,因此強化顯著。相反,以硬化區、實性區為主的病變,由于微血管分布較少,則多為中或輕度強化。
綜上所述,PSP病灶多為結節,軟組織密度,邊緣光滑,增強后可表現為明顯或中度強化,常見血管貼邊征、暈征,在臨床診斷中應結合其CT影像特點做出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