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佩 郭春蓮 萬愛群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北 襄陽 441000)
小兒腹股溝疝為兒科常見的外科病,往往需要進行外科治療。近年,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成為了小兒腹股溝疝治療的首選手術方法,其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是該術式需用CO2建立人工氣腹以引導腹腔鏡進行手術操作,而CO2又可被機體吸收而有可能引發高CO2蓄積、高碳酸血癥等不良事件,影響患兒的預后,故目前臨床對于腹腔鏡手術中CO2的應用仍存有爭議。本文為進一步明確二氧化碳氣腹對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患兒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影響,特作如下研究。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74例小兒腹股溝疝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均為男性,年齡在1~7歲,平均(4.82±1.47)歲;病變位置,20例單左側,47例單右側,7例雙側。所有患兒在術前均經體檢、超聲等檢查確診為小兒腹股溝疝,符合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的指征,年齡少于8歲;排除存在手術禁忌癥,伴有全身性感染或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
74例患者均進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具體操作:①給予患兒靜脈復合全身麻醉;②麻醉成功后,患兒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③作臍下,臍水平與左鎖骨中線交點兩處切口,均長0.3cm;④將臍下切口兩側的腹壁提起,穿入氣腹針建立CO2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8~10mmHg;⑤經此切口置入腹腔鏡操作器械,察看疝囊內環情況并評估其在體表的位置;⑥在內環處找到疝囊開口,用帶孔的克氏針+0/2的普理靈滑線從內環處皮膚投影點刺入,沿腹膜下潛行,避開輸精管及周圍血管神經,縫扎內環將其關閉,然后用4號絲線把普理靈線帶出腹壁,在體外打結以高位結扎疝囊。手術結束時,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將氣腹排出。
記錄氣腹前5min、氣腹后5min、15min以及術后5min患者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呼氣末二氧化碳(PETC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
74例患兒共進行了81側疝囊高位結扎術,手術順利完成,術中患兒的氣腹時間平均為(19.57±5.01)min,所有患兒在手術當日麻醉蘇醒后均逐漸恢復進食,術后1d可下床活動,術后2d~3d康復出院。與此同時,74例患兒氣腹后5min、15min的心率均較氣腹前顯著降低,但其平均動脈壓、PETCO2、PaCO2均較氣腹前顯著升高(P<0.05),但術后5min與氣腹前5min比較上述指標無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
表 不同時間患兒循環、呼吸指標變化情況 (±s)

表 不同時間患兒循環、呼吸指標變化情況 (±s)
注:與氣腹前比較,①P<0.05;與氣腹后5min比較,②P<0.05;與氣腹后15min比較,③P<0.05。
指標 氣腹前5min 氣腹后5min 氣腹后15min 術后5min心率(次/min) 111.26±10.05 101.33±8.42① 104.96±7.10① 112.01±9.58②③平均動脈壓(mmHg) 54.29±8.71 60.16±9.54① 58.22±10.09① 54.41±8.05②③PETCO2 28.47±3.39 34.27±4.05① 33.58±4.89① -PaCO2(mmHg) 33.97±1.56 38.68±2.25① 37.76±3.01① 34.00±1.52②③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是一種微創術式,可規避傳統開腹手術的弊端,具有復發率低、操作簡單、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成為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然而,由于腹腔鏡手術中需構建CO2氣腹,部分學者認為此術式對患兒的循環、呼吸系統存在一定的危害[1]。CO2屬于一種可溶于水的氣體,再加上在建立氣腹的過程中腹腔壓力的增高會使CO2更容易被血管、網膜內的體液吸收,繼而引起高碳酸血癥[2]。本研究結果顯示,74例患兒建立氣腹后5min、15min的心率均較氣腹前顯著降低,但其平均動脈壓、PETCO2、PaCO2均較氣腹前顯著升高,但術后5min與氣腹前5min比較上述指標無明顯的差異,提示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術中建立CO2氣腹的確是會對患兒的呼吸、循環系統造成輕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心率有較大范圍的波動,動脈血壓升高,CO2吸收致輕微的酸中毒等[3]。
綜上,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建立CO2氣腹雖在術后能夠快速恢復,但在術中仍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加強術中監測,及時調整患兒的呼吸參數,適度通氣,盡量避免術中酸中毒等不良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