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潔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腦卒中多發群體為50歲以上人群,隨著我國人口逐漸步入老齡化,腦卒中發病率不斷升高,抑郁是腦卒中最常見并發癥之一,臨床數據顯示,受病痛及心理負擔的影響,近一半腦卒中患者腦卒中后出現抑郁狀態,嚴重者可能產生自殺傾向,抑郁心理的出現,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同時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一定負擔,因此采取科學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十分必要[1]。本文旨在探討人文關懷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病人心理狀態、肢體運動功能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組,研究組男患11例,女患14例,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60.45±1.4)歲,對照組男患10例,女患15例,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年齡(60.40±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人文關懷:(1)為患者創造舒適、整潔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干凈、舒適、安靜、環境布置美化,可在病房內擺放暖色沙發、茶幾,窗臺擺放鮮花、盆卉植物,燈光柔和,使患者感受家的溫暖;(2)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不安和焦慮,耐心傾聽患者訴求,針對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喚起患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患者以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同時引導家屬多關心患者,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及社會支持,形成系統的人文關懷模式;(3)加強晨間護理,根據抑郁患者“晨重暮輕”的疾病特點,加強晨間心理護理,叮囑家屬陪在患者身邊,對患者的極端語言及行為給予理解與包容,叮囑家屬不可用言語、肢體動作刺激患者,對于產生自殺傾向的患者應加強監護;(4)豐富住院期間生活,定期舉辦座談會,邀請康復效果明顯、心理狀態較好的患者自述自身康復經驗,幫助其他患者重塑良好的性格,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情緒調節[2]。
①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評分越高代表心理狀態越差;②肢體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價,評分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佳;③護理滿意度[3]。
對數據行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20.0,心理狀態、肢體運動功能為計量資料,行t檢驗,護理滿意度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為檢驗標準。
護理前,兩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狀態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對比 (±s,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對比 (±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5 25.89±4.56 13.21±1.34對照組 25 25.92±4.51 16.47±2.63 t-0.02 5.52 P->0.05 <0.05
護理前,兩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對比 (±s)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對比 (±s)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5 35.34±2.17 60.46±4.72對照組 25 35.38±2.12 48.56±3.02 t-0.07 10.62 P->0.05 <0.05
研究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00%(24例),高于對照組的72.00%(18例),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χ2=5.36。
現代醫學認為,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一種解釋為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被抑制,導致機體缺少神經遞質,出現抑郁,還與肢體運動功能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喪失等多種因素相關[4]。對患者行人文護理干預,突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想,更加重視患者心理健康,護理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愛心,為患者提供細致、高效的服務,以嫻熟的技能,溫暖的語言,端莊的儀表,真誠打動患者,主動傾聽患者內心的顧慮,將感情全面投入到護理工作中,使患者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在短時間內強化情感,滿足患者心理需求[5]。本文統計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對照組低,研究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有統計意義(P<0.05)。
綜上,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行人文關懷護理,可緩解患者心理狀態,提升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滿意度,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