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華
(臨滄市鎮康縣人民醫院 云南 臨滄 677704)
婦產科的護理任務繁重、日常工作瑣碎,加上住院患者所患疾病及生理特征具有特殊性,故該科室的護理風險較高,容易出現護理糾紛。從以往的護理實踐經驗來看,建立合理、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有助于提升護士抗風險能力,進而減少護理差錯,避免出現護患糾紛。為了持續減少本院婦產科護理風險隱患,降低風險事件出現率,此文將收治的150例婦產科患者作為對象,分組開展常規護理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種護理方式的實踐效果,匯報詳細內容如下。
將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婦產科患者作為對象,排除意識障礙、無自主行為能力者;全部患者對該項研究的目的、方法知情同意;當中52例孕產婦,37例生殖系統感染,28例妊娠綜合征,1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5例婦科腫瘤;年齡21~57歲,中位年齡(36.7±9.53)歲;依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納入實驗組、參照組,各組75例,兩組病例的各項基線資料經對照無顯著差異(P>0.05)。
參照組施行常規護理管理,即協助患者完善入院檢查及辦理相關手續,定時檢測體溫、血壓等體征指標,保持病區環境衛生,及時記錄異常問題,常規巡視,遵醫囑用藥,向患者開展簡單的健康知識宣教等。
實驗組在常規方法的基礎之上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①持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按照本科室的工作需求和患者情況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將各環節的護理操作和工作內容均納入其中,制定相關標準、條例進行規范管理,積極預防風險事件出現。同時,對護理人員的具體職責進行詳細劃分,對日常工作中的風險因素進行提前預估,規范自身護理行為,以最大限度減少風險事件。②強化護理文書管理。注重加強病例文書記錄的規范管理,及時發現并糾正日常記錄中的相關問題,客觀反饋每位患者的疾病治療情況,形成真實、有效的文書憑證,定期組織全體護士交流護理經驗,防止護患糾紛及投訴事件出現。③強化護理知識培訓力度。定期對婦產科護士進行業務知識、護理風險知識、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對護理流程、側重點、技術方法等進行專業化學習,同時加強《護理工作中法律問題》、《護士條例》等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婦產科護士的法律意識,并將法律規定作為基本的工作規范。另外,確定相應的風險事件應急處理方案,提升護士對緊急問題的應對能力,降低風險事件對患者的負面影響。④注重加強護患溝通。護士積極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尊重并體諒每位患者,日常交流中講究語言藝術,做到用語規范嚴謹,耐心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切記不可惡語傷人,謹防產生不必要的護患矛盾。注重開展健康宣教,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提供具有個性化的健康知識,讓患者及家屬切實掌握必需的護理知識與相關信息,建立和諧的護患溝通關系。⑤進一步規范護理操作。要求護理人員依據相應的風險管理條例和標準開展日常工作,認真做好護理文書整理工作;定期對各階段的護理質量進行準確評估,歸納工作經驗,有效糾正不足之處,積極推廣正確的解決方法。
記錄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的出現情況,具體包括護理投訴、護理缺陷、護理意外事件(摔倒、墜床、褥瘡、輸液反應、違規操作等);護理后,對兩組患者開展護理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評定結果分為很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明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 (例)
實驗組患者護理投訴率、護理缺陷率、意外事件出現率都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風險事件出現率情況 [n(%)]
婦產科臨床上的護理風險是指科室搶救處理、護理操作等各環節中可能潛在的傷害患者或護理人員的相關風險。這些風險不但對患者康復形成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對護理工作產生負面作用[1]。鑒于此,將護理風險管理引入婦產科的日常管理中,具有較重要的現實意義。該研究將本院收治的150例婦產科患者作為對象,分組開展常規護理管理與護理風險管理,其中,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制定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不斷加強婦產科護士的風險意識,規范文書記錄管理,加強專業知識培訓,改善護士服務態度,以不斷優化護理質量,有效減少護理風險、護患糾紛的出現概率,使廣大患者獲得優質、舒適、可靠的護理體驗[2]。研究結果指出: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而護理投訴率、護理缺陷率、意外事件出現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這提示,和常規護理管理相較,護理風險管理實行于婦產科工作中的效果更好,能顯著減少護理過程中的風險事件,進而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綜上,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聯合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婦產科患者的風險事件出現率,有助于提升其服務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