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鑫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尿液檢驗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化驗檢查,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如果不能有效把控尿液送檢前治療,那么將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對此必須重視起來,抓好質控工作,真正解決這一問題[1]。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研究,為臨床中提高尿液送檢前質量奠定理論基礎。
根據研究要求共入選200例患者,全部來自于我院,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所有患者都接受尿液檢查。將其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性43例,所占比例為43.0%;女性57例,所占比例為57.0%。年齡最小18歲,最大72歲,平均(41.7±6.4)歲;對照組男性44例,所占比例為44.0%;女性56例,所占比例為56.0%。年齡最小19歲,最大74歲,平均(42.6±7.3)歲。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行常規尿液檢驗法,研究組行針對性管理方法:
1.2.1 避免容器污染。根據檢驗要求選擇適合容器,大多為透明材質,不會與尿液發生反應,確保內部成分穩定。裝檢尿液的容器容量需要超過50ml,滿足密閉性要求。開口宜較大,方便裝檢標本。
1.2.2 防止腸道、陰道物質污染。尿液采集應選擇中段尿。采集前需要清洗外陰,保證局部清潔,前段尿排出后再留取標本。由于外陰部有生殖器官和肛門,因而容易受到糞便及分泌物的影響,包括白帶、精液等,混雜于尿液標本當中,影響送檢前標本質量。采集時需要加以注意。
1.2.3 采集時間。尿液大多為晨起后采集,8:00~9:00最佳。此時經過一夜時間,量也相對濃縮,更容易獲取陽性結果。留尿時間不宜過長,防止其中成分發生改變[2]。
1.2.4 明確標記。留取標本后要在容器上做好標記,明確送檢者身份,防止出現錯誤。許多送檢者不了解檢查流程,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容易出現上述現象。對于這種情況專業人員要給予指導,明確標記,同時要有相應申請單,上面注明患者一般情況及送檢時間,方便檢查時查詢資料,防止結果出現偏差。
1.2.5 控制尿量。尿液檢查是需要滿足量的要求,容量過少有可能導致結果出現錯誤,一般20~50ml較為合適。臨床中許多患者對此認識不清,導致留尿量過少,甚至低于12m1,無法做出準確檢查。如果流尿過多,容器無法全部盛裝,導致其流出,引發環境污染。
1.2.6 控制送檢時間。尿液留取后不宜放置過長,應在2h內完成送檢工作。有些尿液采集后不能及時送檢,需要進行冷藏,但也不宜超過6h。放置過久有可能導致細菌滋生,其內發生化學反應,成分出現變化,最終影響檢查結果。
尿液檢驗所需要時間、實際接收次數、缺陷標本數目以及尿檢之前治療滿意度。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尿液檢查是臨床一種常規化驗檢查,簡單快捷,有助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尿檢結果的準確性與標本質量密切相關,檢測質量控制是重中之重。如何有效進行尿液檢驗質量管理對于臨床工作至關重要,但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一,發生于送檢過程中,許多不確定因素的作用有可能導致標本出現變化。其二,檢驗時對標本進行觀察,但內在質量變化難以發現。其三,標本采集與送檢存在難度,患者難以掌握,檢驗人員無法控制。其四,藥液檢查申請單由醫生開具,但具體操作由患者自行完成,標本采集后交由送檢人員,最后才能完成檢測工作。整個過程涉及諸多流程,如果缺乏科學管理體系將會出現諸多問題,監督不足,責任不到位,尿液標本質量將難以控制,問題始終存在,直接影響檢測結果[3]。
本研究采取多種質量控制措施,具體落實到每個環節當中,從各項觀察指標來看獲得較好結果,相對于傳統方式明顯占有優勢,對比差異顯著,與其它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見,尿液送檢前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對其進行針對性管理可以獲得較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