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健 曹彥琰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浙江須加強與各國的戰略對接、規劃對接、產業對接,不斷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合作正朝著更高質量方向不斷邁進。境外經貿合作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契合所在國經濟、產業發展訴求,也是浙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全球產業布局的重要抓手,在產業集聚、帶動、輻射、示范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充分發揮民營企業體制機制靈活、產業鏈完備的優勢,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作引導”的原則,不斷推進境外合作區的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浙江共有境外經貿合作區12家,均分布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4家,分別是泰中羅勇工業園、越南龍江工業園、俄羅斯烏蘇里蘇克工業園、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數量位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8家,分別為塞爾維亞貝爾麥克商貿物流園、烏茲別克斯坦農林科技農業產業園、文萊大摩拉島石油煉化工業園區、北美華富山工業園、中柬國際農業合作示范園區、杭州硅谷協同創新中心、百隆(越南)紡織園區和捷克(浙江)經貿合作區。浙江省境外經貿合作區串聯起東南亞、中亞與歐洲,跨洋拓展至北美,初步形成了以“一帶一路”為統領的開放新格局。
浙江境外經貿合作區有效帶動了沿線國家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當地的稅收和就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增長點。截至2018年底,浙江境外經貿合作區總規劃面積約13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實際投資額約為7.8億美元,累計吸引入區企業389家,投資金額約32億美元,帶動中國企業出口額約22億美元。其中,泰中羅勇工業園總投資超過30億美元,入駐企業已達120余家,累計總產值130億美元,吸收泰籍員工就業3.2萬余人,約占員工總數的90%,已成為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典范。
境外經貿合作區帶動全省中小企業“走出去”,推進集群式投資,促進企業從單打獨斗走向合作共贏。如泰中羅勇工業園區主要形成了汽摩零部件、機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等的產業集群,有效帶動了地方產業升級;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發揮原材料、能源及勞動力資源等優勢,逐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制革產業鏈,目前合作區年產牛、羊皮約160萬張、各類男女鞋約30萬雙,入駐企業各項經濟指標的年均增幅都保持在兩位數。
浙江部分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得到雙方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在基礎設施、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為入區企業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園區廠房、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良好,結合園區管理、投資優惠政策和便捷溝通渠道等優勢,有效地減少了中小企業境外投資的環節,縮短了投資時間,降低了投資成本,成為浙江企業降低海外投資風險、低成本快速進入國際市場的捷徑。
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貿易壁壘,減少貿易爭端和貿易摩擦。浙江企業通過在園區內設廠,將產能逐步轉移到關稅優惠所在國,通過“第三方渠道”進入目標市場,有效規避貿易摩擦甚至實現零關稅流通。同時,境外經貿合作區內還可以通過加工組裝項目,帶動國內上游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如越南龍江工業園首批入駐企業諸暨海亮銅業公司,其高級銅管加工項目在越南投產,成功地規避了歐美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貿易壁壘,產品多年出口歐美,經濟效益良好,推進了浙江出口加工產品的原產地化。
在“量”和“質”不斷提升的同時,浙江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部分東道國基礎設施仍待完善,工業基礎薄弱,制度環境不健全;境外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企業融資模式單一,投資運營資金壓力大,抗風險能力較弱;企業跨國經營管理、法律援助、金融保險等專業性人才緊缺等。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加強與各國的戰略對接、規劃對接、產業對接,不斷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一是合理規劃主導產業。積極引導浙江建材、石化、汽車、輕紡和海洋工程、工程機械、電力等優勢產能布局境外經貿合作區,拓展農業和海洋等多領域合作,帶動浙江產品、裝備、技術、零部件等出口。二是發揮優勢互補作用。如北美華富山工業園以新能源材料、電子電器及信息技術為主導產業,在對美加工貿易方面具備較強的產業互補優勢,應鼓勵企業入駐園區,并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鄰近州市布局加工制造型園區項目。三是加強地區輻射。中東歐國家的園區建設以捷克(浙江)經貿合作區建設為節點,大力發展物流、商貿、加工制造等領域,以點帶面輻射周邊具有發展潛力的其他國家,為浙江“一帶一路”節點網絡布局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加強國內外園區聯動。積極推動浙江的境外合作區與省內的國際產業合作園及境外并購回歸產業園互動發展,不斷探索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合作對接等方面的路徑。
一是延伸產業鏈。加強產業鏈招商,引導園區內企業與當地優勢資源項目緊密銜接,為浙江企業入駐創造條件,放大園區企業效能。二是推動建設經驗復制推廣。探索總結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基本規范、標準和經驗,鼓勵合作區開發經驗豐富的牽頭企業在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模式復制推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主動搭建溝通平臺,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分園區或子園區。如泰中羅勇工業園于2018年在墨西哥投資建設的北美華富山工業園正在穩步推進,2019年又啟動建設了北非工業園,預計將吸收300家制造業企業。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利用當地的氣候條件發展農業,在農用機械、肉牛育肥、農藥生產等領域開展合作。
一是與外資共同開發建設。目前浙江境外合作區外資占比比重偏低,不僅加大了國內企業的負擔和承擔的風險,也不利于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加大與所在國資本的合作。二是探索融資方式多樣化。鼓勵企業通過PPP、BOT等模式進行項目融資、多方共建,在項目不同階段吸引不同的社會資本和產業基金加入,開辟融資的新路徑。三是尋求當地政企合作。爭取獲得所在國的政策支持和各類優惠措施,形成合作共贏、風險共擔的發展格局。四是加強本土人才培育。園區要加大當地員工和人才的使用比例,強化本土跨國經營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突破園區發展的人才瓶頸,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更好幫助當地企業自主發展。
一是積極謀求政策支持。指導境外經貿合作區積極申報中央財政基建補助、貸款貼息、招商獎勵等優惠政策,與東道國形成政府協調長效機制,提高合作區優惠政策的精準性、高效性和穩定性。二是鼓勵龍頭企業入駐園區。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強化龍頭企業跨國經營能力,提高入駐園區的產業能級。三是加強配套服務。幫助發展較為成熟的園區主導企業引進咨詢、研發、金融、法律、人力資源等產業服務主體,解決企業對外投資的后顧之憂。四是及時發布信息。構建風險提示系統,及時通過各種渠道發布貿易摩擦、匯率波動、通貨膨脹等市場信息,為有意建設境外園區的企業提供產業信息及政策咨詢等服務,降低合作區建設和企業投資的海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