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梅
(商河縣沙河鎮衛生院,山東 濟南 251609)
伴隨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加上醫療衛生條件的提升,人們對護理服務質量也越來越關注,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對患者康復有利,還可以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在此種背景下,人性化護理應運而生,其將以人為本理念加入到護理理念中,重點強調圍繞患者開展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因此臨床效果良好[1]。基于此,本文探析人性化護理在基層衛生院內科應用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擇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基層衛生院內科收治的202例患者,隨機將所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101例患者中,男59例,女42例,年齡最大為79歲,最小為23歲,年齡均值為(53.6±1.3)歲,疾病類型:17例為心血管疾病、37例為呼吸系統疾病、9例為創傷、38例為腦血管疾病;研究組101例患者中,男61例,女40例,年齡最大為80歲,最小為24歲,年齡均值為(53.7±1.4)歲,疾病類型:18例為心血管疾病、35例為呼吸系統疾病、10例為創傷、38例為腦血管疾病;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行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輔助檢查等。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行人性化護理:一方面樹立以人為本護理理念。人性化護理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對于患者的合理化需求,應盡量滿足,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明確護理服務的中心和對象,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嚴格遵守自己的工作職責,為患者盡早脫離病痛而努力。同時在臨床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還需要與自身所學知識相結合,為患者營造良好護理環境。另一方面嚴格落實各項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應做到“三前服務”,即在患者呼叫前、有需要前、提出問題前提供對應服務。護理期間還應做到“五個及時和五個主動”,五個及時包括及時對病房進行巡視,及時發現病情,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及時報告,及時對患者進行搶救,衛生環境需要及時清潔處理;五個主動包括主動接物、主動自我介紹、主動站立、主動問候以及主動介紹醫療狀況。同時還需要落實“六個聲音”,即對進入科室的患者給予問候、對配合工作的患者致謝、對需要接受治療的患者給予親切稱呼、對提出問題的患者給予回應、對自身操作失誤致歉、出院時送別患者。這些內容均屬于細微環節,只有考慮到各個細微環節,才能讓患者體會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通過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通過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分為滿意(90分以上)、一般(60-90分)、不滿意(60分以下)三個等級,滿意+一般=總滿意。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1.6±7.4 61.5±8.1研究組 52.1±7.7 72.7±10.4 t 0.471 8.539 P 0.639 0.000
研究組總護理滿意度為93.07%,對照組總護理滿意度為81.19%,研究組總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伴隨醫療制度的不斷深化和變化,傳統護理模式也已經無法與現階段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因此使得護理模式得到進一步發展。人性化護理模式是以患者需求為依據,為患者更加貼心和全面的護理服務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此種護理方式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因此應用也比較廣泛[2-3]。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基層衛生院內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并與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做對比,結果顯示采用人性化護理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由此可見在基層衛生院內科患者中應用人性化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正是因為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因此患者也更加認可和滿意臨床服務,總護理滿意度也更高[4]。
在人性化護理中,除常規護理內容之外,強調以患者為護理服務的中心,圍繞患者的實際需求開展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環境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諸多內容,通過三前服務、五個及時、五個主動、六個聲音等具體護理服務內容進行充分體現,這也體現了人文關懷護理理念,從更加細致、細微的環節和方面出發,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細致的服務,使患者臨床依從性提高,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關系,便于醫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這也為患者康復提供了支持[5]。
人性化護理在基層衛生院內科應用的價值顯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建立良好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