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薇 隋曉峰 王慧媛



摘 要:目的:探討和分析大連市疑似藥品不良反應導致的死亡的風險因素,為臨床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回顧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07~2018年經大連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現場調查,并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導致患者死亡的34例疑似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死亡病例多發生于>60歲的老年人,抗感染藥物中頭孢菌素類藥物比例高,給藥途徑中靜脈滴注發生率高,23例存在聯合用藥,3種以上藥物聯合應用的占50%,且存在不合理用藥現象。結論:臨床加強靜脈給藥監護,加強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死亡;報告分析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0-0171-03
0 引言
藥物在治療疾病、解除痛苦的同時,又有可能帶來藥品不良反應,嚴重的可危及生命甚至導致死亡。本文收集2007年~2018年經大連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現場調查,并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導致患者死亡的34例疑似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每個患者的死因雖不同,且不完全是藥品不良反應所致,但患者在用藥期間發生死亡,這些導致患者死亡的藥物作為不良反應監測部門重點監測的品種,對該34例疑似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探討我市藥品不良反應致死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藥信息。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2007年~2018年經大連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現場調查,并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疑似藥品不良反應死亡報告,共計34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方法,對34例ADR的類型及程度,患者的性別、年齡,既往病史,藥物劑型與給藥途徑、聯合用藥情況,以及所涉及的藥品類別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并參照《新編藥物學》(2011年第17版)的分類法。
2 結果
2.1 患者性別、年齡及既往病史
3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21例,占61.76%;女性13例,占38.24%。年齡最小的為21歲,最大的79歲,>60歲共14例,占41.18%,具體詳見表1。既往藥品不良反應不詳15例,占44.12%;無藥品不良反應史17例,占50.00%;既往有藥品不良反應史2例,占5.88%。
2.2 報告單位分類統計
34例病例中32例由醫療機構上報,占94.12%;2例由個人上報,占5.88%。醫療機構上報32例中,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報所占比例較多,為31.25%,其次為省級醫院和個體診所,同為21.88%。具體詳見表2。
2.3 涉及的藥物種類
因存在聯合用藥,34例病例中共涉及懷疑藥品64種。按照第17版《新編藥物學》的藥物分類方法進行分類統計,具體藥物種類及分布詳見表3??垢腥舅幬镆鹚劳霰壤罡?,居前兩位分別是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有6例病例存在2種抗感染類藥聯合使用。
2.4 聯合用藥情況
34例病例中,單用一種藥物11例,聯合用藥23例,聯合用藥數量是2~8種,聯合用藥中聯合使用3種藥物的為7例,占比20.59%。具體詳見表4。
2.5 藥物劑型及給藥途徑
34例死亡病例中,共涉及64個懷疑藥品,其中注射劑34例,粉針劑23例,片劑4例,膠囊1例,顆粒2例。給藥途徑中靜脈滴注54例,發生率最高,占總數的84.38%;靜脈注射2例,占3.13%;口服給藥7例,占10.94%;肌肉注射1例,占1.56%。
2.6 死亡原因
34例死亡病例中,不良反應名稱以過敏性休克和過敏樣反應為主,12例,占35.29%;其次分別是猝死6例,循環系統損傷4例,呼吸系統損傷5例,血液循環系統損傷2例,肝功能衰竭2例,消化系統損傷1例,嚴重藥疹1例,抑郁性自殺1例。
3 討論
3.1 患者性別、年齡及既往病史分析
統計顯示3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為1.62:1。老年患者(>60歲)所占比例最高為41.18%,中老年患者ADR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人。這是因為老年患者各臟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逐漸衰退,正常藥物劑量在體內的代謝、排泄速率減慢,半衰期延長,藥物在體內蓄積,血藥濃度增高,藥物的消除延遲,從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于老年患者,在臨床藥物治療中,老年人用藥應特別注意,控制聯合用藥數量,加強臨床用藥監護,根據情況選用合理的用藥方法及合適的劑型。
經統計患者既往有藥品不良反應2例,占5.88%;既往藥品不良反應“不詳”15例,占44.12%??梢娽t生在問診時對患者既往藥品不良反應史不夠的重視,給安全用藥帶來潛在的危險。提醒醫生對有既往藥品不良反應史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藥物的選擇。
3.2 報告單位分析
34例病例報告中報告,2例來自于個人上報,32例來自源于醫療機構上報,其中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報10例,ADR死亡比例最高,占31.25%,可見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生的ADR死亡比例要高于省市級醫療機構。另外個體診所上報7例,所占比例為21.88%,占比位居第二。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個體診所,這些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醫療水平有限,在藥物適應證上把握不準確,藥不對癥及不合理用藥情況較為多見;(2)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對ADR認識不足,對急救知識欠缺,當患者出現嚴重ADR癥狀,不能準確判斷,延誤了最佳的搶救時機;(3)有的基層醫療機構,尤其是一些個體診所搶救設施簡陋不完備,患者一旦出現緊急嚴重的不良反應,只能呼叫120或緊急將患者送往醫院,貽誤了搶救時機。因此提高個體診所、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搶救設施及醫療水平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