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華 楊勇軍 張慶霞
摘 要:科技扶貧是國家扶貧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寧夏科技扶貧指導員工程實施為例,闡述了近幾年寧夏科技扶貧的主要措施成效,以及科技扶貧對科技創新及科技扶貧服務體系構建的推動作用,簡要歸納了寧夏科技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扶貧;措施成效;問題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0-0250-02
寧夏是中國內陸西北地區地域面積不大的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邊疆民族地區,寧夏的中南部山區絕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經濟落后。其中西吉等7個縣(區)被列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3]。這些地區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多年來,廣泛發動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團體多角度發力,推動精準脫貧。
寧夏科技廳積極響應國家、自治區重大戰略部署,于2012年啟動實施了科技扶貧指導員“百人團”工程,選派100多名科技人員與貧困地區的貧困村,建立“一對一”的定點幫扶關系。科技人員通過引入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理念等,使扶貧措施真正由“輸血”式轉向“造血”式,有力提升了貧困村發展內生動力,效果十分顯著。幾年來,科技人員在貧困村實施科技推廣與服務項目639個,投入科技資金7000萬元,為貧困村爭取扶貧項目464個,爭取資金24704.54萬元,引進推廣新品種675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534個,培養科技示范戶9534人,領辦創辦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實體經濟305個,指導改建新建牛棚9097個,建立青儲池1510個,舉辦培訓班1963期培訓131577人次,現場指導20794人次,發放資料196042份(冊),科技人員幫扶的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累計脫貧銷號75個貧困村,使一批科技人員成為貧困村的脫貧領路人。
1 科技扶貧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1 扶貧措施
1.1.1 科技培訓
寧夏貧困地區人口綜合文化素質低,農戶接受新知識能力弱、途徑少。科技人員以科技培訓為首選措施,向貧困農戶大量開展國家政策、科普知識、種養殖先進技術及農村創業、經營管理方法培訓,提高貧困區群眾綜合素質和依靠科學科技開展生產經營的理念。共舉辦集中培訓1963期培訓農民13萬余人次,為貧困村培養了一批產業骨干、技術人才、職業農民。
1.1.2 技術推廣服務
科技人員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引進推廣,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展示,現場技術指導,入戶跟蹤服務,技術咨詢等對農戶開展科技服務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現場指導2萬多人次,發放實用技術及政策、科普資料20余萬冊,重點培養科技示范戶9534戶。
1.1.3 領辦實體經濟
農村實體經濟在組織、服務農民,發展品牌農業、開拓市場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作用[4-5]。科技人員通過鼓勵引導種植大戶,開展技術政策咨詢服務等,扶持組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實體經濟305個,為貧困村特色產業品牌建設、產銷對接發揮了巨大作用。如,科技人員領辦的鹽池黃花菜、同心雞大腿紅蔥,原州區養殖等合作社,已成為帶領貧困村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1.1.4 爭取資金,改善基礎設施
百名科技人員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爭取項目464個,資金24704.54萬元。陳衛民為鹽池縣盈德村爭取村容村貌整治及婦女創業等項目資金2000萬元,建設了該村人畜環境綜合治理系統,譚政策為紅寺堡東源村爭取的人畜飲水工程,讓多年來飲用窖水的移民群眾開始飲用自來水。資金的整合,有力支持了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事業發展,推進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此外,科技人員還通過建立信息化服務平臺,幫扶電商創業等開展幫扶。
1.2 扶貧成效
1.2.1 提升了貧困村群眾綜合素質,培養了大批鄉土科技人才
貧困群眾通過參加各類科技培訓,轉變了守舊、落后的思想觀念,熟練掌握1-2門致富技術的農戶達到80%以上。培養的科技示范戶、農村實體經濟成為貧困地區科技傳播的主要載體。達到了扶貧扶智的目標,為培養農村科技創業人才提供了強大的智力平臺。
1.2.2 促進了農村產業提質增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科技人員深刻研判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和市場經濟情況,針對貧困村傳統產業品種退化、技術落后、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通過引進推廣優良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開展科學種養殖技能的深入示范推廣,有力提高了農戶生產管理技能,有效促進了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為農戶增收貢獻了科技力量。
1.2.3 為貧困村培育了新興主導產業,促進了貧困村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技術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大推動力。科技人員張清云、陳衛民多方調研,將黃花種植確定為助推鹽池縣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通過開展黃花全產業鏈科技元素投入和應用,使黃花菜產業成為取代小麥、玉米等產業的新興主導產業。李錦馨通過科技培訓、指導,讓涇源縣米崗村建立了投資少、效益高的花卉種植產業,取代了效益極低且大肆破壞生態環境的苗木種植產業。
2 科技扶貧對科技創新及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的推動作用
2.1 科技人員在扶貧中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選派廣大科技人員扎根基層開展科技服務,是讓科技人員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社會的直接有效途徑,也讓科技人員在扶貧工作中得到了極好的歷練和成長。經調研,科技人員通過在農村一線開展扶貧服務工作,精準掌握了農村農民對科技的實際需求,促進了科技人員科研方向與生產實際接軌,有利于產、研、用的有機結合;來自高校的科研教師認為,通過扶貧工作了解了貧困地區教育現狀,探索了解決途徑和方法。同時,科研人員通過基層艱苦復雜工作鍛煉,增強了科研人員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以及對貧困群眾的同情和愛,激發了他們服務群眾、社會的熱心,使廣大涉農科研人員真正成為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研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