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涯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地鐵也逐漸成為是見證城市快速發展的標志性產物,同時也是城市中乘客運輸的主要載體,因此關于地鐵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的研究,對保障運營安全、確保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引發安全風險的相關因素、地鐵安全風險管理的重點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開展落實隱患排查治理這三個方面對地鐵車站安全風險管控進行闡述,同時就兩者緊密相連的雙重預防機制,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地鐵;安全;風險;隱患;排查
中圖分類號:X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0-0186-02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多,為緩解公共交通壓力,地鐵作為城市重要的大容量交通工具訊速發展。但隨著地鐵建設運營的不斷加快,地鐵事故也逐年攀升。2019年1月8日,重慶軌道交通因海峽路至南湖路區間人防門侵入限界,與列車發生擦碰,造成第一節車廂略微偏移、車頭受損,但未脫軌,事故導致環線四公里至海峽路區段(含四公里站、南湖站、海峽路站)停運,事故致1人死亡3人受傷,重慶軌道環線部分區域停運,軌道集團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將列車上的30名乘客全部疏散至南湖車站,軌道交通環線調整列車運行交路,四公里-重慶北站南廣場-重慶圖書館運行。同年,2019年3月18日,香港地鐵中環站及金鐘站在凌晨3時許因測試新信號系統時,發生列車相撞事故,兩名列車長受傷,受事故影響,荃灣線金鐘站及中環站之間的服務暫停。國內地鐵安全運營事故頻發,引人深思。
近年來,地鐵建設規模在不斷擴大,地鐵作為重要運輸工具,人流量相對集中、密集,地鐵安全管理的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頻繁發生的地鐵安全事故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因此,為了保障安全風險管理的穩步推進,逐步形成地鐵網絡安全運營的長效機制,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以及如何做好地鐵運營安全風險控制成為地鐵運營管理中的關鍵。
1 地鐵安全風險管理
安全風險管理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設備的更新也越來越多,同時伴隨著眾多人員更替、崗位變更,在不同階段的安全風險管理也有了不斷的變化。根據危害性質分類的方法,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和危害因素分為四大類:“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剖析安全風險的形成原因,并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應急措施,實現閉環管理,是促使車站的安全管理工作開展順利的關鍵。
1.1 人的因素
在地鐵運營過程中,運營參與的主體主要為員工和乘客,員工是保障地鐵安全運營的重要屏障,乘客是運營服務的主體單位。除了員工本身的能力素質、應急處置能力,乘客本身的安全素質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所在。近年,大多數事故都是因為乘客無安全意識和道德素質,導致事故的發生,而在事故的處理中,又會由于部分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不足,造成發生的事故未得到及時而又有效處置,使得事情發展變得更為嚴峻。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乘客安全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意識,加強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技能培訓。
另外,地鐵運營中的違章作業或人為差錯是事故發生的原因所在。其中,員工自身對規章制度的掌握程度不夠,未能按規章規范要求執行落實,進而錯誤發送、錯誤反饋,引發了安全事故。再者,部分人員對所在崗位的專業知識并未理解吃透,缺少實踐經驗,這便導致工作人員在崗位工作過程中無法達到崗位的基本要求,容易犯錯。同時,在面臨突發狀況時,無法冷靜處置,突發情況下無可靠作為,因此,不僅在崗位選拔時,就要嚴格把關業務知識能力以及應急處置能力,另外,也要在日常崗位工作中,切實落實誒長演練以及日常培訓,做到溫故知新,加強對業務知識的學習,提升突發情況下的事件處置。
1.2 物的因素
地鐵車站作為面向乘客服務的窗口,站內各項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態直接關系運營服務質量以及運營安全,其中,主要設備有BAS、FAS、AFC、PIS、屏蔽門、機電監控、給排水、低壓照明動力等設備,由于設備眾多,同時涵蓋了多個部門。因此,為了保證地鐵運營安全,不僅要找出影響運營安全的主要風險因素,而且對各設備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其中,車站作為設備直接的使用方,未能了解并掌握車站設施設備的運營狀態,未及時獲取設備的異常信息,進而又未將故障的設施設備采取有效隔離和進行預先處理,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風險因素。
1.3 環境因素
影響地鐵運營安全的環境因素主要包含運營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的水災、火災、大風、暴雨、洪水、地震等,導致設備故障,引發次生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社會面防控也是其中安全運營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由于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生存壓力增大,存在部分人員自殺或報復社會的事件發生可能性。因此,對內做好突發情況下的演練,做好日常巡視,及時關注乘客及車站人員的精神狀態,對外及時獲取外部環境變化,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及時響應突發自然災害下的應急處置,也是車站要注重的一個方面[1]。
1.4 管理因素
安全管理中的有章不循或防控不力也是引發事故的原因所在,地鐵的安全運營離不開人的管理以及各項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合理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各項工作實施開展的安全保障,有效的管理手段是保障安全生產的基礎,如若實施無力、組織無序,必然會導致管理混亂、職責不清等問題。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對降低事故發生率有重要作用。實行安全風險管理,前提是要強化安全風險意識,要把安全風險意識根植于員工的思想深處,貫穿到運輸生產的全過程,增強搞好安全生產的自覺性。強化安全風險意識,做到任何時候都把安全作為大事來抓,任何情況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來考慮,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管理主動權。
2 安全風險分級管理
實行安全風險分級管理,目的是要消除風險。要對各類安全風險實行分類管理,科學制定管控措施,加強對安全風險的過程管理,狠抓管控措施的落實,加強檢查考核,進行閉環管理,實現良性循環,以此來強化安全管理工作。針對安全生產領域“認不清、想不到”的突出問題,應以風險為核心,從風險辯識入手,以風險管控為手段,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找出風險控制中可能出現的缺失、漏洞,把隱患消滅在事故形成之前,促進車站、班組安全風險的有效“管理”,同時應注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2]:
2.1 注重風險評估,強化源頭預防控制
實施安全風險評估預控,通過事前對安全風險的有效辨識、風險評估、分級預控等措施,消減安全風險,同時對不可避免的安全風險實施強化管理措施,制定專項應急預案,確保安全風險處于受控狀態。
(1)實施安全風險分級評估,進行風險分級,開展多層次的風險評估。(2)對于已識別出來的安全風險,采取針對性措施,預先進行有效防范、降低甚至消除安全風險。(3)對于無法規避的重大危險源,采取強化監管措施,雙重預控安全風險。
2.2 注重過程控制,強化各項安全措施
通過精細化、信息化、有序化的管理手段,強化動態管理,強化過程管理控制,監督措施和行為規范的有效執行,將風險防范落實于績效考核以及安全獎懲機制相結合,保障地鐵運營安全。
(1)有崗就有責,有職就有責,堅持落實“一崗雙責”的安全責任制度。同時,明確從車站委外基層作業人員到車站管理層及以上,人人參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2)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體系上,進一步完善相關記錄文件,形成一體化的安全管理體系,使之成為各崗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3)制定安全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體系的培訓計劃,對車站全體員工進行分崗位、分階段、的培訓,充分了解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內容、標準以及工作方法等。(4)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獎懲機制,落實到責任人。
2.3 注重應急管理,強化險情處置工作
地下環境復雜,事故、險情難免發生,須不斷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構,組建應急搶險隊伍,形成分級響應,齊抓共管的應急管理格局。(1)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對站點內的重要區域重點監管。(2)開展應急演練,鍛煉隊伍,積累經驗,強化應急管理工作。(3)實行合理激勵與動態管理機制,確保訓練有素。
2.4 注重各方主體作用,強化安全責任落實
明確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規定各工作崗位所需的個人防護用品,明確各崗位的安全管理職責,建立各崗位安全行為標準。
2.5 注重監督指導,強化檢查力度
在實行分級管理的基礎上,落實安全預警,強化安全執法力度,通過現場巡查、檢查、督查等方式,對現場進行監督指導,從而實現對安全隱患多層次的排查整治。
3 隱患排查治理
根據地鐵運營特點,為保障安全生產,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在事故隱患治理過程中,應當全面排查、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隱患,構建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標準化、信息化的雙重預防體系,提高地鐵安全生產水平[3]。
3.1 隱患排查
從不同層面,組織對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風險點排查,形成包括風險點名稱、區域位置、可能導致事故類型等內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風險點登記臺賬,為下一步進行風險分析做好準備。另外,以日常隱患、綜合性隱患、專業或專項隱患、季節性隱患、專家診斷以及事故類隱患等為出發點,根據內部組織架構,并結合各崗位、各班組、各專業的相關標準和工作經驗進行逐項辨識和排查,將一項工作分解成若干主要步驟,梳理日常或非日常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源,以及可能發生的后果和產生后果的嚴重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3.2 隱患治理
根據隱患特點以及治理能力,確定隱患治理等級,對于一般隱患的整改明確整改責任人、整改要求、整改時限等內容,指定班組負責人為一般隱患整改落實責任人,立即組織整改;對于重大的事故隱患明確責任部門組織制定治理目標和任務、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等有具體實施內容的治理方案,論證后組織實施整改。
3.3 建立隱患信息檔案
在排查的基礎上,應根據各類事故隱患,按照事故隱患等級進行分類,建立事故隱患檔案。同時,將基礎數據與現代化信息手段相結合,可以更加方便各層級人員及時獲取相關危險動態,實現隱患信息的智能化管理。
3.4 雙重預防機制
雙重預防機制是由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兩者相輔而成的,是構筑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的防火墻,為保障地鐵安全運營生產,必須做好這兩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一是做好是風險管控,以安全風險辨識和管控為基礎,在源頭上辨識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努力將各種類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有效杜絕和減少事故隱患;二是治理隱患,以隱患排查和隱患治理為整治手段,認真排查各崗位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漏洞和失效環節,堅決在事故發生之前消滅隱患。其實,可以說,安全風險管控到位就不會形成事故隱患,隱患一經發現及時治理就不可能釀成事故,需要通過雙重預防的工作機制,切實把每一類風險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把每一個隱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滅在萌芽狀態。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是隱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強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從源頭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關風險,進而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隱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強化與深入,通過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風險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時,分析、驗證各類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評估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進而完善風險分級管控措施,減少或杜絕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共同構建起預防事故發生的雙重機制,從地鐵運營的全流程、生命周期全過程開展工作,對不同類型的安全風險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從而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有效減少諸多派生危險源;同時,細化隱患排查治理的內容、頻次,制定符合地鐵運營特征的治理清單,也是促進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必要途徑。
4 結語
安全是地鐵運營工作的生命線,也是“飯碗工程”,必須強化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引入有效的安全風險管理方法,構建安全風險控制體系。通過對風險因素的有效控制,達到最大限度減少或消除安全風險的目的。在現有安全管理的基礎上,實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的雙重機制,是對安全意識的強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優化,有利于安全基礎工作的加強和各項措施的落實,因此,實行雙重預防同時也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風險優先。以風險管控為主線,把全面辨識評估風險和嚴格管控風險作為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切實解決“認不清、想不到”的突出問題。(2)堅持系統性。從人、物、環、管四個方面,牢固構建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兩道防線。(3)堅持全員參與。明確責任構建,依照各崗位、各班組、各部門以及各層級領導,通過“點、線、面”地結合,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各項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到位。(4)堅持持續改進。做好風險分級管控的完善工作,持續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實現雙重預防機制不斷深入、深化,促使機制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龐婷.地鐵運營安全標準體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17.
[2] 胡雪晴,張磊.淺析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管理[J].人民交通,2018(2):76-77.
[3] 雷長群.安全生產領域基本概念辨析及雙重預防機制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7(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