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語文知識的教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績的提升上面,在教學中還要滲透人文性,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主義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利于學生以后的成長,才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滲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人文性滲透的必要性和途徑兩方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希望對廣大老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人文性滲透;必要性和途徑
一、 人文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必要性
人文內涵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維護、價值追求、命運關切等,是珍視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精神文化現象,肯定和塑造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
(一) 語文教學缺乏價值觀引導
部分老師往往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太過于追求成績,以“成績”為中心,“中考”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讓學生刻板地死記一些必考的語文知識點,他們認為學生取得的成績就是衡量語文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至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文素養的形成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就不予理會了。這種僵化的教學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但是卻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必須要通過語文教學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人文教育的滲透,把學生內心里面的真、善、美引導出來,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 教師只是淺層次教授知識,沒有深層次挖掘人文精神
選進中學課本的每篇課文,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專家們選編文章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中考”,為了“成績”,而是這篇文章的確可以與學生內心發生碰撞,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但是部分教師往往只是注重講課文,只是講知識點,并沒有跳出傳統教學的“怪圈”,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人文精神的挖掘,將學生的思想、人文素養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三) 教師不能擺脫課本的束縛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堅持以課本為中心,不能走出課本,認為只有教好課本,才能夠讓學生考出一個滿意的成績,其實生活、實踐都是很好的教材。教師可以放開膽子,大膽創新,走出課本,走進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只有學生擁有足夠的經歷,有足夠的閱歷,學生才會有更加寬廣的視野,才能夠對語文課文、對文學世界有一個全新的理解,也才能夠感受作品里面滲透的人文精神。
二、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性
(一) 轉變觀念,在教材中深挖人文精神
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轉變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走出以“成績”為中心的怪圈,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單單教授課本知識,而是把學生內心里面的“真、善、美”引導出來,讓學生成“人”。為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使語文教材與人文教育深度融合,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有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對學生的塑造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正確引領,讓學生內心里面充滿陽光,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體會到“人間的溫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而定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價值取向,為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挖掘文章中的價值。不同文章其側重點也各不相同,這時候,老師就變得更加重要,你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是學生價值觀的引路人。在教師對文章的深度解讀下,學生必然會潛移默化地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對與錯,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和過硬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挖掘文章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人文素養才能在課堂教學之中有較好的滲入。
(二) 走出以“課本”為中心的模式,引入更多優秀文學作品
初中語文老師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語文課本上面,課本之外的大量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高爾基說過:文學歸根結底是人學。文學作品創作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的智慧,豐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首先是人學”。由此看來,課外文學作品就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二者不論是起點、還是結果都在強調對人的關注。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眼中有人”,其次,教師要大膽引入課本之外的一些比較經典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品讀,通過探究閱讀,學生或多或少會在腦子里面蕩起一絲漣漪,甚至通過文本對話會碰撞出“火花”。
(三) 引導學生用筆書寫自己的感情世界
教師不能只在課堂上去分析、挖掘人文精神,還要鼓勵學生敢于把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筆寫出來,而鮮活的素材需要睜大眼睛,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融入生活中,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當然,教師要在學生寫作過程當中給予指導,讓學生多表達熱愛生活,尊重生命,具有濃郁的人性光輝的人和事,杜絕學生表達一些消極、非人性的東西。寫作實踐,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豐富與道德修養的提高,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學會感恩,`懂得關愛,更加熱愛生活。
總之,教育者眼里一定要有“人”,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跳出傳統以“成績”為中心的怪圈,通過課內引導和課外實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把學生內心里面的“真、善、美”真正引導出來,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受益一生。
參考文獻:
[1]張果.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探究[J].時代教育,2018(6).
[2]葛圣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J].學周刊,2014(5).
[2]魏偉偉.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滲透[J].讀與寫雜志,2017(7).
作者簡介:魏秀珍,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