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順 徐卓順
摘要:生態旅游開發是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吉林省作為生態旅游資源大省,合理開發并保護生態旅游資源,設計適合市場的生態旅游產品,是吉林省旅游業發展的重用途徑。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生態旅游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分析了吉林省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推進對策。
關鍵詞:吉林省 生態旅游 資源稟賦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0-0064-02
自20世紀80年生態旅游的概念提出以來,便受到了廣泛關注。吉林省作為生態旅游資源的大省,在生態旅游蓬勃興起的今天,應抓住機遇,合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實現開發、保護同步化,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促使吉林省的旅游產業步上新臺階。
一、吉林省生態旅游資源稟賦
(一)水體旅游資源
吉林省的水體旅游資源以江河、湖泊、水庫為主,包括天池、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龍灣群松花湖、白山湖、凈月潭、波羅湖、雙陽湖、新立城水庫、太平池水庫、劉堯水庫、石頭口門水庫、英額布水庫、落馬湖、瑪珥湖、蓮花湖、月牙湖、二道水庫、黃河水庫、鴜鷺湖、雙陽湖、查干湖、二龍湖、鎮賚南湖、松原大湖、大布蘇湖等。
(二)山地旅游資源
吉林省山地屬長白山及其余脈地區,山地景區眾多,如,敦化六鼎山、延吉帽兒山、龍井天佛指山、和龍龍頭山、羅通山、圖們市日光山、五蓮山、安圖奶頭山、日光山、琵巖山、六鼎山、五女峰、十五道溝、吉林市北山、朱雀山、龍潭山、土城子鄉九泉山、馬虎頭山、五家山、磨盤山、佛手山、亮甲山、鳳凰山、南樓山、蓮花山官馬溶洞、白石山、拉法山、老爺嶺、冰湖溝原始森林等。
長白山豐富的自然資源產生了一些具有區域特色資源。既有人參、鹿茸、貂皮等獨有的名貴保健品,也有礦泉水、葡萄酒、中草藥、山野珍饈等特色食品,還有松花石、長白石、黑陶、浪木根雕等藝術品。依托這些特色資源,在通化、延邊、白山等地區形成了醫藥產業園區,中藥保健、中成藥等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人參藥食同源及產業振興工程得以實施,長白山優質礦泉水、中藥材、食用菌、特色山珍食品等重點產業快速發展,推動吉林省生態特色旅游產業發展。
(三)草原旅游資源
吉林省草原風光旅游資源特色明顯。吉林省西部地區大面積的草原分布形成了極具風情的草原風光。白城市的草原處于農牧交錯帶上的草原特性與內蒙古草原性質不同,如草的高度、品種、生物多樣性等。松原市地處科爾沁草原的東部,擁有遼闊的草原,其土壤水分較高,土地肥沃,具有較好的放牧條件。
(四)濕地旅游資源
吉林省以查干湖、大布蘇湖為典型代表,濕地資源豐富。查干湖作為吉林省最大的湖泊,是我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不僅僅是各類珍惜鳥類的天堂,也是吉林省重要的漁業、蘆葦生產基地。此外,向海、莫莫格等地,本著“大水面、大空間、大濕地”和“以人為本、親水和諧”的開發理念,水體、綠帶、景觀一體,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凸顯。
(五)紅葉旅游資源
吉林省紅葉旅游資源以蛟河紅葉資源為主。蛟河紅葉谷位于長白山余脈老爺嶺,秋天紅葉滿山,五彩斑斕,吸引眾多游人前來觀賞。另外,舒蘭霍倫河紅葉川、肇大雞山紅葉山、白山湖紅葉湖等也是著名的觀賞紅葉之地。
二、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制定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
一是規劃制定缺乏整體性。吉林省生態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但是資源開發缺乏整體規劃。各地區只根據本地區范圍內的資源情況進行設計布局,缺乏整體考慮以及重點化、差異化開發。二是開發布局不夠合理。生態旅游資源存在無序化、盲目性開發問題,只顧景點數量,不顧景點質量。規劃制定層次不高,景點之間惡性競爭和自相損害,沒有真正做到以城市為中心,以交通為紐帶來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的空間布局。
(二)生態旅游與其他資源的結合度不高
一是景區景點規劃設計水平低。目前大部分景區、景點缺乏高水平開發,而且開發產品未賦予文化內涵,未能體現出地區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態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多為單一的觀光型產品,生態資源與特色旅游資源產品結合度較低,未形成“以文促旅,以游養文”的局面。二是規模分布小而散。旅游景區景點一直處在規模小和分布散的現狀上,景點大多為“三十分鐘游程”范圍內,游客滯留時間短,經濟效益有待提高。有些小區域及其他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比較零散,距離較長,游客花費在路途上的時間較長,不利于旅游線路的組合。
(三)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深度不夠
一是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缺少資金支持,各地區受財政支出能力的限制,優質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受限,多數資源處于閑置狀態。二是景區景點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綜合配套能力較弱,接待能力較差。三是部分旅游資源分散承包經營,低水平運作,項目開發缺乏整體性和持續性。
(四)區域間生態旅游合作不足
一是區域間合作不足,競爭較為激烈。白山和通化地區地緣接近,自然景觀類似,礦產資源也相似,部分生態旅游資源處于惡性競爭的狀態。如白山和通化都把松花石作為主要的旅游產品深度挖掘,二者之間聯合度不高,惡性競爭明顯,沒有形成錯位發展,都建設松花石博覽館,松花石奇石館及商品集散地、藝術節等。還有兩個地區對人參產業資源也存在競爭關系。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依然突出。由于存在行政區塊的劃分,旅游資源受行政區界限壁壘限制,致使旅游發展受到影響。
(五)宣傳、推介力度不強
一是各地區宣傳營銷經費不足,旅游市場開發不到位,旅游整體營銷效應不突出。二是具有東北特色、長白山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開發不足,在市場上影響力不大。三是旅游產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高端的專業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四是旅游企業沒有形成市場化運作。現今的旅游服務企業缺乏市場化運作,大多數規模小,市場意識淡薄,投入不足,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管理服務水平低下。
三、推進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在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擔當著引導者、扶持者和規劃者的角色。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加大政策傾斜,加強組織領導,推動我省旅游產業成為在全國乃至世界有較大影響力的戰略性產業。
一是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應盡快捋順整合各地區、開發保護區及旅游區的行政管理職能,依靠政府和市場的力量突破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內資源的聯合、有序開發和保護。
二是要建立產業融合機制。要增強各部門間的合作意識,減少行政限制,融合管制框架,創造寬松的宏觀環境,以便于促進產業融合。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在生態旅游產業制定發展規劃,建立互扶、互助機制,進行項目投資。三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圍繞企業需求,為企業自主發展提供健康的、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市場配置資源提供持續的、穩定的政策保障措施,應防止和杜絕政府引導錯位、越位行為的發生。
(二)強化整合營銷策略,打造生態旅游系列品牌
一是整合營銷策略。在傳統廣告媒介傳播宣傳的方式外,采用新興營銷手段,利用手機客戶端,各類旅游宣傳網站,大型節慶活動等,針對受眾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營銷,宣傳吉林省的生態旅游形象。
二是引導生態旅游產品開展品牌化經營。首先打造生態旅游系列活動品牌。著力提高生態旅游節慶市場化運作水平,吸納國內外旅游團廣泛參與,做大做強一批有影響力的生態旅游品牌。其次要提供綠色服務。培養專業生態旅游從業人員,打造綠色酒店和綠色旅行社。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培育生態文化
一是健全法制體系,強化執法監督。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認真執行國家生態建設各項法律法規,落實好《吉林省環境保護條例》《吉林省林地保護條例》《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抓緊制定出臺《吉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吉林省東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等,繼續修訂完善我省與生態建設有關的現有法規,清理不利于生態建設的法規,為生態建設奠定法律基礎。提高司法保護能力。探索在司法機關內部設立專門負責生態環境案件的起訴和審判部門,形成專門、便捷、高效的環境案件訴訟機制;建立生態公益訴訟制度,提高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提高生態環境執法水平。完善教育和培訓制度,切實提高生態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執法責任制度,不僅對具體執法中不作為、亂作為的執法人員依法追究責任,把那些不嚴格執行相關的生態法律法規,導致生態破壞的行政行為也納入行政問責和法律問責的范圍。
二是落實生態責任,完善政績考核。調整考核評價指標,改進考核評價方式,增加生態建設在考核中的權重,建立體現生態建設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建立綠色績效評價標準,把生態保護建設成效、生態補償實施效果以及民生改善成效作為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引導、提高各級黨政部門施政的科學性、有效性。嚴格責任追究。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效益責任制、問責制和離任審計制。對違背生態建設要求、盲目決策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追究其領導責任;對推動生態建設工作不力的,及時提醒誡勉;對失職瀆職的,依法依紀追究監管責任,用紀律和法律手段保護環境、治理污染。
三是倡導生態文明,培育生態文化。積極培育生態文化。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建設重要支撐,倡導生態文明,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生態文化載體。發揮各級環境教育基地和圖書館、文化館、各類媒體等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區和旅游管理區的建設和作用,使其成為重要的生態文化傳播平臺。加強生態文化傳播。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將相關內容納入到黨校培訓課程中;將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到中、小學的課程中,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生態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楊麗春,關萍.強化生態旅游意識 提升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J].商業經濟,2014(4)71-72.
[2]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 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3]楊慧,石丹.生態旅游資源分區開發的案例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經濟縱橫,2017(6):53-56.
[4]崔瑩,趙梓含.吉林省生態旅游創新發展策略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4(9):25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