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同伴積極主動地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它堅持整體和諧的發展觀念,以尊重學生為基點,產生互相激發、共同參與、質疑探究的濃郁學習氛圍,從而實現師生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課堂追求。
關鍵詞:化學課堂;“互助學習”;現狀調查
一、 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所采取的方法是問卷調查。以初三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20份,收回問卷418份,有效率99.5%。同時,化學組全體教師參與訪談。
二、 調查內容與數據
經過事前的資料查找和對已掌握情況的分析,設計了以下問題,了解學生對互助學習的感受,以期探尋化學課堂中影響互助學習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問卷內容及統計數據如下:
1. 你在學習遇到困難時,經常用哪種方法解決
□與同學討論解決(53.3%)
□向老師或者家長請教(16.2%)
□獨立思考(30.3%)
2. 在互助學習中,你的態度是
□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出色完成任務(64.5%)
□只做好自己的任務,其他的不管(23.3%)
□不積極參與,能偷懶就偷懶(10.7%)
3. 在小組互助時,你能否積極發言
□經常(43.3%)
Wingdings 2cB@ 偶爾(51.9%)
□從不(4.8%)
4. 你認為小組互助學習對你有幫助嗎
□有很大的幫助(32.3%)
□有些幫助(56.2%)
Wingdings 2cB@ 幫助不明顯(5.2%)
5. 你認為每次你經歷的小組合作都是有必要的嗎
□都是有必要的(26.8%)
□有時有必要,有時沒有必要(66.7%)
□不清楚(6.5%)
6. 你對小組互助學習方式的感受是
□非常喜歡(34.9%)
□比較喜歡(23.4%)
□一般(22.9%)
□不喜歡(14.1%)
7. 在小組互助學習中你認為是否需要進行獨立思考
□需要(86.7%)
□沒有必要(13.3%)
8. 在傾聽別人的見解時,你有新的收獲嗎
□有(88.6%)
□沒有(11.4%)
9. 在小組合作中你有幫助別人的體驗嗎?
□經常(36.9%)
□偶爾(53.8%)
□沒有(9.3%)
10. 在小組上臺展示時,你希望展示的人是誰(可以多選)
□組長(40.2%)
□教師指定學號的同學(43.6%)
□自己(67.4%)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 關注每個不同生命個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學生針對“你對小組互助學習方式的感受是什么?”有34.9%的學生選擇“非常喜歡”,23.4%的學生選擇“比較喜歡”。針對“你認為互助學習對你有幫助嗎?”有88.5%的學生選擇“有幫助”。說明這種學習方式被大多數學生接受和認同。
訪談中,針對教師提問的對象是“調皮搗蛋的”還是“不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這兩部分所占比例分別為31.2%和19.7%,由此表明,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會采取多元選擇方式,也會兼顧到不同特質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大多數教師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能夠做到經常選擇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學習成績相對薄弱的學生回答;選擇難度一般的問題讓普通學生回答;而選擇難度大一點的問題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學生問卷中,對“你能否積極發言”,只有4.8%的學生選擇“從不”,與實際情況相符合。說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注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個體發展放在重要位置。
(二) 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注重培養研究學習、合作學習等能力
學生針對“在合作學習中,你的態度是怎樣?”64.5%的學生選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出色完成任務”,23.3%的學生選擇“只做好自己的任務,其他的不管”。針對“在傾聽別人的見解時,你有新的收獲嗎?”有高達86.7%學生選擇有收獲。由此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的結果是很有信心的。
教師針對“您在課堂中經常注重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結果:選“總是”的為28.5%,選“經常”的為42.8%,沒有人選“從不”。這一數據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化學特點,能夠經常采用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 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協作關系
針對“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共同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進問題”的統計結果,約五分之一的教師選“總是”,約三分之二的老師選擇“經常”,選“很少”也占五分之一。表明學科教師與班主任的溝通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因為合作小組的建構及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培訓,是班集體建設中的一部分。
(四)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
學生針對“你認為每次你經歷的小組合作都是有必要的嗎?”66.7%的學生選擇“有時有必要,有時沒有必要”。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時老師拋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小組討論沒有深度與價值。又有86.7%的學生認為“互助學習中有必要進行獨立思考”。由此看出,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互助合作,課堂中出現的不恰當的學習設計反而會阻礙有效學習。
學生針對“你希望互助學習的成果展示的人是誰?”40.2%學生認為展示的人應該是組長,43.6%的學生希望教師指定,67.4%的學生希望是自己。由此看出:學生希望教師給更多的人有發言機會,同時互助學習為學習成果的正確率提供了保證,所以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更希望是自己展示。
教師針對有關“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關系”情況訪談中,選擇“比較融洽且有效”的占33.3%,選擇“一般”的占50%,而選擇“存在較大問題的”也占到了30%。不可否認,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培訓兩方面做得不夠完善,說明我們還是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四、 結論與對策
通過對本次調查所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可知,化學組教師在互助學習的探究和實踐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比如,在關注每個不同生命個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方面以及注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方面。
互助學習對于學生實則大有裨益:一是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知識水平;二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最大限度地挖掘;三是有利于學生的自由、全面、健康發展,提高生命質量;四是有利于學生主體動力的開發,尤其是學習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的充分挖掘。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互助學習仍有不完善并且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地方。
(一) 進一步建構互助學習在化學教學中的模式
初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一方面,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激發學生交流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互助學習”的化學課堂就是力求改變課堂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灌輸式,嘗試“互助學習”中的合作與討論、交流與評價等新型學習方式,構建“概念理論”“實驗教學”“習題課”及“復習課”教學模式。
(二) 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共同研究問題的機會
在日常化教學生活中,教師往往關起門來教學,正如帕克·帕爾默所描述的那樣:“當我們走入這個名為教室的工作場所時,我們把同事關在門外。離開以后,我們很少去談論發生過什么或接著會發生什么事,這是由于我們并不習慣討論共同的經驗。美其名曰——‘學術自由: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這樣一來,課堂教學空間成為教師個人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教師在從事教育實踐、尋求自身的專業發展時,多數也常常是靠自己單槍匹馬去獨立奮斗,更多的是憑著自己個人的努力,而很少能夠獲得來自縱向的上層領導,或者是來自橫向的同事的幫助和支持。
作為學校,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作為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積極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且和同事相互商量、相互學習。這種交流不僅局限于同學科教師之間,更要加強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與協調。
(三) 加大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助合作關系的培養
現在的課堂,“學習”有時成了一個群體生活中的個體和孤獨的個體行為。教師雖然同時向學生施以同樣的教學,但是每個學生卻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獲取教學內容,學生之間缺少探究與合作。
美國的教育研究者在《學會教學》中提到,“學習需要找到一個學習伙伴,學習伙伴有助于我們分享經驗,克服或彌補自己的弱勢。”中學課堂作為一個具有適度規范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的學生個體之間,由于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同,所面臨的學習任務相同,容易表現出班級中學生小組之間、學生個體之間的競爭排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打破這種格局:一方面從思想上進行疏導,教育他們同學之間的友愛合作關系大于競爭關系;另一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讓他們在集體中感受到關懷和愛。
五、 結語
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清新、純潔、和諧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知識的日常積累,厚積薄發,在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更要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課堂還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還學生真情洋溢的世界,還學生心向自然的情嗦。“互助學習”方式的探索是一個載體,也是提升課堂生命質量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吳俊明.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吳俊明,王祖浩.化學學習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Stenve Herne等.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趙燕寧,女,1968年1月生,漢族,吉林人,中學高級教師,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材教法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曾擔任過南京市白下區化學教研員,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副校長,2012年推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2016年9月出版專著《生態課堂的架構與實踐——南航初中課堂教學改革的校本化之路》(副主編)(出版發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書號ISBN 978-7-5651-2885-1)。承擔過省、市級4項課題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