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心可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如果教師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從事語文教學十余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一、重視新課導入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創設多種情境導入新課。例如可以來一個詩歌朗誦比賽,也可以即興表演或者演講,或是使用富有創意的語言創設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用詩文名句導課:以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我先讓學生賞析杜甫的《春望》,使學生感受詩人遭受的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之痛苦,為之后賞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打下基礎。
二、營造良好氛圍
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創造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最佳的心態下學習。筆者主要運用以下方法: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其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的興趣來自“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機會。特別是對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的學生,教師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意猶未盡的課才讓人回味無窮。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索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比如在教學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時,提出問題:假如陶淵明生活在人盡其才的當代社會,他除了讀書著文、躬耕農田,還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
三、開展課外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結合教學實際,盡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例如,結合學習內容舉行故事會、詞語接龍、詩歌朗誦會、猜謎語等,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開展各種讀書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班級板報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平臺,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出來,那種成就感不言而喻。此外,還可以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的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火花,語文能力在辯論中得到鍛煉。
四、參與社會實踐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課堂上的事,必須從課內走向課外,因為社會是最好的課堂。為此,筆者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走進社會: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工廠、農村調查采訪,之后寫成調查報告;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在假期時間游覽名勝古跡,并記錄所觀察到的一切,作為寫作素材。這些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提升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總之,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