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瑜
摘要:在當今全球化、國際化的環境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評判國家強大與否的一大標準。在全球化的同時,中國文化被推向了世界。而豐富多彩的媒體世界也成為文化輸出的載體。電影,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方式。但中國元素難以被外國觀影者理解或接受,因此,電影字幕的翻譯則成為是否能將中國文化成功帶向世界的一大關鍵。文章以著名的翻譯策略為參照,以賈培林翻譯的《梅蘭芳》為藍本,分析并歸納電影字幕的翻譯以及可以創新、突破之處。
關鍵詞:電影字幕翻譯 翻譯策略 《梅蘭芳》 文化理解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9-0082-02
近幾年來,中國的電影文化業正在改進和提升,電影正在成為社會文化輿論的中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2010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躋身全球十大電影市場。但中國電影出口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很多外國觀影者并不為中國電影“買單”。究其原因在于電影字幕的翻譯生澀難懂,外國觀影者難以理解極具中國元素的電影。因此,想要電影得到外國觀影者的認可,字幕翻譯就必須采用符合其認知的翻譯模式。電影字幕翻譯者賈佩琳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當代中國電影的英譯工作,翻譯了《霸王別姬》和《梅蘭芳》等12部中國電影,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翻譯成就。文章以《梅蘭芳》為例,討論字幕的翻譯策略。
一、異化
異化即保留原文語言及文化特色,滿足目標讀者對“異國情調”的閱讀期待的譯法。在電影字幕中采用異化譯法可以保留適當的中國元素,使外國觀影者觀看電影的同時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賈佩琳在人物名稱、場所名稱翻譯時大多采用異化的譯法。異化譯法能較好地保留中國取名的特點,如在翻譯“廣德樓”時,譯者將其翻譯成“virtue hall”。廣德樓在電影中是梅蘭芳唱戲的戲苑,譯者直接將“廣德”二字異化譯為“virtue”,基于觀影者能理解的基礎上充分保留了中國取名文化的特點。“德”字喻有美好品德的意思,將“德”字使用異化法譯出使譯文仍帶有寄予美好期望的寓意。而在翻譯人名時,譯者將“四兒”譯為“sir”,巧妙地運用了同音來進行翻譯。既保留了中國人的取名諧音文化又貼合國外的稱呼。由此可見,在翻譯人物名稱和場所名稱時可以傾向性地選擇異化法進行翻譯。
二、歸化
歸化即追求譯文符合譯文譯入語語言和文化規范、符合目標讀者閱讀習慣的譯法。在電影字幕翻譯中運用歸化手法目的在于讓觀影者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影片內容而不至于在觀影時味同嚼蠟甚至不知所云。參照賈佩琳翻譯的《梅蘭芳》臺詞可知,譯者大多都采用的是歸化譯法。例如譯者將“只管一萬,不管萬一”歸化譯為“be positive”,去掉了中文的對仗文式以及其口語化特點,按照西方人的特點來進行翻譯,即其意為“樂觀點”。再例如譯者將本屬于中國古代的“太后的萬壽節”譯為具有西方色彩的、符合西方習俗的“The Empress Dowagers birthday”。太后的誕辰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是個全國性的節日。為太后祝壽,是清宮中重要的典禮活動。而“empress”意為皇后,“dowager”意為貴婦,在符合西方觀影者的觀影特點上進行翻譯。既不失其意又順應了西方的意識形態。由此歸納,在翻譯極具中國元素但又難以被西方觀影者所接受理解的字幕詞時可傾向性地選擇歸化譯法使譯后字幕符合觀影者觀影習慣,減少一定的文化壁壘。
三、釋譯法
所謂釋譯法,就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對原文原意進行全面完整的闡釋,以便于觀影者學習領會的方法。運用釋譯法翻譯電影字幕,不但能較好地再現經典的色彩,而且能方便一般觀影者和大眾吸收,比較有利于中國文化元素的傳承和傳播。
分析譯者翻譯的《梅蘭芳》可以看出,譯者在其翻譯中大量地使用了釋譯法進行處理。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座兒”指的是看戲的觀眾,譯者則在查明其意后將其解釋譯為“audience”,巧妙解決了中國古話不便于外國觀影者理解的問題。而“粉戲”則是指輕浮的戲劇。譯者順其意將其意譯為“bawdy play”來進一步解釋。譯者也將“角兒”理解譯為“prime donna”——受歡迎的女主角,體現了翻譯下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聯性。因此,在電影字幕中若遇到外國觀影者不太容易理解但又可在翻譯基礎上保留一定中國文化元素時,選擇釋譯法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四、增譯法
簡單的詞語翻譯如“往旦角兒臉上貼片子”若直譯為“put decorations on singers face”勢必會讓觀影者一頭霧水。可增譯為“Female characters post lacks of hair over their cheeks”來進一步解釋。且漢語中多存在省略句子成分的現象,如將主語省去句子仍然能夠理解。這時則可以使用增譯法將句子缺失成分補充完整。如在《梅蘭芳》中的“久仰”僅僅是一個兩字詞語,意在表達對他人久聞其名的仰慕之情。在中文中可以獨立成句的二字詞語在翻譯時需采用增譯的手法補齊主謂,譯為“Im pleased to meet you”再配以電影的劇情,觀影者則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其中的含義而不會過分產生歧義。增譯法是廣泛應用于跨文化翻譯中的一種方法,但電影的版幅度要求與中英字幕搭配,限制了增譯的內容長度。因此,增譯法的應用也應綜合考慮適用性與句子翻譯長度。
五、加注法
在翻譯極具中國歷史元素或者典故的詞語或者句子時可適當地運用增加注釋的方法。如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梨園”。賈佩琳將“梨園”翻譯為“the garden”,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讓觀影者感到納悶不解。“garden”在柯林斯詞典中有如下釋義:
(1)A garden is a piece of land next to someone's house, with grass and plants growing in it.
(2)A garden is the part of a yard which is used for growing flowers and vegetables.
(3)Gardens are places like a park that have areas of plants, trees, and grass, and that people can visit and walk around.
(4)Gardens are sometimes used as part of the name of a street.
以上四種解釋均不含有唱戲的戲院之意。若淺顯地翻譯為“garden”,外國觀影者可能誤認為當時的唱戲者一直在花園里唱戲。這不僅不利于他們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理解與認知,甚至還可能誤導他們,使他們認為中國人在花園里唱戲劇是不可理喻的,造成嚴重的文化誤解。而事實上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培養戲子,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的代名詞。筆者建議在《梅蘭芳》中可在字幕上面或者下面加注*并配以簡單的譯出語來進行解釋說明。如筆者提議將“garden”上方進行加注:“*The place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rained singer.”。通過加注觀影者則可以更好地理解“garden”在此所指的戲院的含義,同時也通過注釋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通過大概地了解典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輸出中國文化,并能夠吸引一部分外國觀影者來了解學習中國文化。因此,為了使外國觀影者在理解字幕的基礎上了解中國文化,這種帶有歷史典故的詞語或者句子可以采用加注法。
六、結語
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下,中國電影也逐漸成為外國了解我國的一大重要橋梁與媒介。如何進行電影字幕翻譯則成為外國觀眾是否能接受中國電影的一大評判標準。電影字幕的翻譯深深地影響了小到外國觀影者大到外國群眾對中國的理解與認知。因此,科學且系統地研究電影翻譯策略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國門并受到大力推廣的一個緊要條件。加強中國電影對外翻譯策略的研究,盡力地排除外國觀影者可能在觀影過程中遇到的觀影、理解障礙。國產電影的發展任務艱巨且前途險峻,掃除語言障礙翻譯好字幕則是推廣國產電影的重中之重。字幕翻譯質量的高低關乎了國產電影甚至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翻譯字幕的過程中,筆者針對不同類型的翻譯詞句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并推薦了相應的翻譯策略,盡量使字幕翻譯做到最大化地保留中國文化元素,同時讓外國觀影者能夠輕松順利地理解并欣賞到中國電影的魅力與精髓。
參考文獻:
[1]江雯.中國電影傳統文化翻譯策略研究——以《唐人街探案2》為例[J].出版廣角,2018(16):55-57.
[2]鄭寶璇.電影字幕的語內和語際翻譯[J].中國翻譯,2011(4):75-78.
[3]譚慧.關于中國電影對外翻譯理論研究——以電影《狼圖騰》的翻譯為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1):148-153.
[4]李征.國產動畫電影字幕英譯研究——以《大鬧天宮》[J].當代電影,2014(10):191-194.
[5]銀皮書:2011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研究年度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