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展
摘 要:閱讀經典、傳承文化,在黨的十九大之后,更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題中之意。筆者調查研究中發現經典誦活動中存在同質化、形式單一、偶然性等不足,結合實踐筆者提出從精塑經典庫、情境誦讀、運用名人效應、多媒體等提升中華經典誦讀的方法途徑,并且需要持續、大規模、合作化的推廣經典閱讀,以求取得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效,切實做到古為今用。
關鍵詞:中華經典 誦讀 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2
中華經典誦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行為,尤其是最近電視文化節目收視率飆升,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更是掀起了中華經典誦讀的熱潮。挖掘深層次原因,筆者歸納了三點:一是國家政策和倡議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自2002年十六大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這一要求以來,有關中華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國民教育的聯系就愈加緊密,并不斷上升到國家層面。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全民閱讀”“推動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的倡議,十七大提出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十八大要求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十九大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二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教育系統、各類社會文化機構等貫徹落實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措施較為得力,成果顯著。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三是人民群眾尤其是家長、教師以及在校學生的學習意識和閱讀意識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而這也要得益于宏觀環境的影響和個體意識的覺醒。
一、中華經典誦讀研究概況
筆者以“中華經典+誦讀”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將檢出的文獻總結歸納發現有關中華經典誦讀的相關研究從2002年開始從無到有,逐年增多,其中以2013年到2018年相關文獻數量增長較快。從內容上看主要集中于課程開發、活動實踐、文化自信、朗讀方法、問題與對策、價值觀培養等方面,研究角度比較全面。例如,王登峰等在著作《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中探討了如何經典誦讀的氛圍營造、誦讀方法和技巧,張學青《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華經典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眾多文獻則探討了朗誦技巧。顧文明《誦讀文化經典,傳承民族精神——談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對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幾點認識》、周濱《以國學經典來培養孩子,負面作用不可小視》、梁好《用什么態度對待國學經典》則分析了如何避免經典著作中的負面影響。邊艷紅《小學階段中華經典誦讀教育價值研究》、吳虹《探討青少年閱讀中華經典文化的價值》、陸建猷《中華經典對現代人文理性培養的教益價值》等從不同層次分析了經典誦讀在價值培養中的作用。在具體實踐方面,廖宏建等基于微學習視角介紹了下高校中華經典資源建設與學習評價實踐;孫軍以阜寧縣圖書館開展少兒古詩詞誦讀的做法為例介紹了把少年兒童經典閱讀搬上舞臺。
研究這些文獻資料,不難發現對于中華經典誦讀的研究從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價值上的探討,從誦讀對象上看多幾種在幼兒、少年兒童等年齡層次上,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經驗,探討了中華經典誦讀的方法途徑提升、完善。
二、中華經典誦讀方法現存問題
中華經典誦讀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在一定范圍內廣泛推廣。但是在方法途徑的提升、創新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筆者對今年的中華經典誦讀實踐和理論研究加以總結歸納發現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第一,關于中華經典庫的研究不足,缺乏深入挖掘、系統論述與總結。有關經典庫的選編多由一個學校、一個單位等單個個體或是小范圍、行業內的獨立進行,缺少合作化、規范化、科學性和權威性。二是誦讀方法有待創新。目前在實踐中經典誦讀的方法還是以死記硬背居多。三是關于經典誦讀對當今價值的影響研究薄弱。
從整體來看,我國經典誦讀實踐和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也不乏一些優秀案例。但大多數實踐者沒有具體分析學習者的身份、年齡、知識結構差異、個人背景等,而且進行了同質化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典誦讀的實踐范圍和效果。開展中華經典誦讀不僅需要考慮活動對象的年齡、知識結構和成長階段,還需要重視個性需求差異,以及經典誦讀的實踐類型和適用范圍。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反饋機制,因而經典誦讀活動往往流于形式。
三、中華經典誦讀方法途徑提升對策
1.精塑中華經典庫
精塑中華經典庫是中華經典誦讀的基礎和重心。只有選取了科學合理的中華經典資源才能使得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有好的素材,有真正優秀的文化范本。因此提升經典誦讀方法途徑首先要解決經典庫的問題。第一,由各專業領域的大師、專家牽頭精心篩選、科學編撰,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讓能夠代表中華優秀文化的經典著作得以流傳;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典籍得以發揚。第二,經典庫的編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建立反饋機制,不斷收集活動一線教師、學生以及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做好修訂和完善工作。第三,中華經典庫面向不同的讀者應該有不同的內容和版本。資源庫的內容應該適合、貼切讀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等等特征。
2.創新誦讀方法和途徑。
第一,情境誦讀。相比傳統的死記硬背來說,情境的代入感更能為誦讀者接受和喜愛,尤其是一些低齡的青少年。國務院設立幾個法定節日以來,學校、圖書館等文化教育部門緊緊抓住節日這個契機,將經典誦讀和節日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使得經典誦讀活動有了新的載體和呈現形式。例如中秋佳節,有的學校會讓同學們穿上傳統服裝,帶上各色月餅,吟誦節日主題的詩詞歌賦,召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賞月大會。央視今年的中秋晚會,主會場設在文化之都“山東曲阜”,用歌唱、表演等形式演繹儒家經典,時間地點等情境讓每一個觀眾都不得不跟著去吟誦去記憶這些經典。端午節時候,劃龍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動與屈原、“楚辭”等中華經典聯系起來,組織誦讀大賽、歷史知識競賽等經典推廣活動。
第二,名人效應。這種誦讀方式典型的代表是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它用歌唱的形式,由名人帶領演繹各種經典,這種名人效應等讓經典重現,讓經典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推廣,讓傳統經典活起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化名人如蒙曼老師、康震老師等一批國學專家活躍在各種活動中,點評選手、精析詩詞,在“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中,康震老師更是給詩詞現場配以沙畫,讓經典更形象地呈現,這些名人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經典誦讀的推廣和提升。曾經的百家講壇系列而紅起來的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學者、文化名人,都帶動了中華經典誦讀工作的發展,擴大了中華經典的影響力。
第三,規模、系列誦讀。在中華經典誦讀推廣過程中要想達到經典誦讀推廣活動的目的,還要廣泛吸收各年齡段的讀者,保證活動規模,保持活動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質量和實際效果。現在由于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教學改革的方向引導,在這個年齡段的讀者中中華經典誦讀活動開展有了強有力的指引,因此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活動效果。但是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后續的教育中,沒有了強有力的約束和導引,活動效果還不是十份明顯。這和經典閱讀推廣提升的這一項長期性工作就不相適應。比如一些高職院校或一些公共館在活動策劃時候,有時候會考慮到中華經典誦讀而有時候就難以顧及,這在活動實效上面就難以保證,推廣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流于形式,成了為了舉辦活動而活動的形式。所以經典誦讀在提升方法,光拓渠道的同時必須形成規模性、系列性的常規活動。
3.結合實際,創新形式。
文化活動不僅要有好的內容,還需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基層經典誦讀需要用一些通俗的方式引起讀者的重視和喜愛,比如一些公共館組織的古詩詞朗誦配以傳統服飾秀,用流行樂改編古代詩詞歌賦,用戲曲吟唱中華經典,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歡迎,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汲取了中華經典文化。當下信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全媒體時代深刻影響著每一代人,因此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要主動運用新媒體以及網絡技術。不少高校圖書館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上都推出了線下經典誦讀活動的線上視頻、音頻等資料,擴大了經典誦讀的規模和影響。一些學校老師利用某些專門應用程序,邀請或記錄同學們每日誦讀打卡,以贏得某種形式的獎勵,深受低齡讀者的喜愛。
結語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無數優秀古典文獻,成為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經典,發揚傳統,影響當代,啟迪未來,是中華經典誦讀的初衷。經典閱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起到“教化”的作用,在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方面起到正確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提高思想情操和文學藝術素養,最終達到培養健全人格的終極目的。這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上思想的指導下,本項目的研究價值在于進一步精選有利于正確引導和塑造閱讀者正確價值觀、人文觀的經典文庫,在此基礎上對經典誦讀方法進行創新。最重要的是契合當前讀者特點,挖掘經典文獻之于當代的價值,引導讀者塑料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觀,切實提升全民素質。筆者的研究只是階段性的結果,以后將與時俱進,繼續密切跟蹤中華經典誦活動,總結成功經驗,吸取不足和教訓,為中華經典深植民心,發揚光大、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鄭增儀,蘇金良,盧洪利,等.在國學經典誦讀中涵養學生君子人格[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2]蔣瑩.過度娛樂或去娛樂:國學經典出版的再反思[J].中國出版,2015,(20).
[3]李雪敏.初中語文經典誦讀課程開發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4]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
[5]楊德強.淺談朗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路徑[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5,(2).
[6]陳朝霞.試論朗誦藝術的視聽審美創造[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7]趙沛霖.文學經典的價值及其研究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5).
[8]紀德君.關于中華經典的若干理解與思考——以《中華經典誦讀選本》為例[J].教育導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