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紅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客觀上為航空制造技術優化創新提供條件。本文對航空制造技術發展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累積航空制造技術發展經驗的同時,以期航空制造技術與時俱進良性發展。
關鍵詞:航空制造技術 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V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9-0253-02
航空制造技術主要應用在航空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根據航空產品生產制造需求,調配各類先進技術及加工制造手段,落實航空產品設計目標,提高產品質量。同時,航空產品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也反作用于航空制造技術,推動相關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與航空產品生產制造進程保持同步,繼而提升我國航空制造技術綜合實力。基于此,為推動航空制造技術穩健發展,研究該技術發展實況及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航空制造技術的發展實況
(1)高度重視,穩步發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尤為重視航空制造技術的發展,持續加大航空制造技術關注力度。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航空制造技術需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中國制造品牌,在航電系統、航空發電機、高端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尋求突破,確保軍民深度融合,推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此,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與發展新時代,我國航空制造技術穩步發展,不斷累積創新改革實踐經驗,為推動航空制造業發展夯實技術基石。[1]
(2)缺乏領軍人才,創新水平亟待提升。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缺乏領軍人才,航空制造技術將無法得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然而,當前我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領域人才緊缺是客觀事實,加之航空制造技術領域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未能助力該技術優化調配發展資源,嚴重影響我國技術創新發展成效。
(3)與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制造技術的差距不斷縮小。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航空制造技術發展相對滯后,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先進技術及技術發展理念涌入國門,為本國航空制造技術發展創造條件,助力本國技術優化創新。加之國家對航空制造技術發展尤為關注,從人力、物力及財力等各個角度著手予以支持,使我國有能力打造中國航空制造品牌,不斷縮小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制造技術的差距。[2]
二、航空制造技術的發展對策
(1)培養人才。我國需加大航空制造技術專業人才的培育力度,以黨和國家建設發展政策為依托,有針對性、差異性地培養航空制造技術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攻克發展困難的關鍵是人才,全體在職工作人員及參研單位需奮勇拼搏、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尋求突破。為此,航空制造業需積極開展崗位人才培訓活動,組織技術人員學習研究新理念、新手段、新措施,并將其積極應用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累積實踐經驗,提升航空制造工作人員技術水平。除培育崗位人才外,航空制造業還需擴展人才聘用途徑,如與高校建立合作育才關系,面向高校提出崗位用人需求,組織高校轉變育人方略,開設富有針對性、專業性、實效性的課程,并為學校優秀人才提供崗位實訓機會,與人才進行雙向選擇。同時,航空制造業可從基層選拔專業過硬的技術人才,繼而落實多渠道選聘人才目標,使航空制造技術團隊始終活力無限,為攻克技術難關,突破發展瓶頸,提高航空制造技術研發質量夯實人才基石。為挖掘技術人員工作潛力,點燃其創新實踐熱情,航空制造業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技術人員開拓進取、大膽創新,并給予一定獎勵,營建良好的技術創新發展氛圍,為提升領軍人才技術水平奠定基礎。
(2)明確目標。明確的目標是優化配置發展資源,科學調整發展體系,挖掘客觀事物發展潛力的基礎,一旦目標模糊不清,客觀事物的發展將無法順應時勢,為此,航空制造技術需順應時勢明確發展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航空制造業可持續發揚我國航空報國精神,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推動航空制造技術創新發展,確保可以順利完成研制任務。以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以及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為目標,持續研究、創新航空制造技術。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航空航天創新驅動發展屬于重點領域之一,在黨的十九大中將“建設航空強國”視為戰略發展目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持下,航空制造技術還需以復興中華為發展目標,做好技術革新各項工作,推動航空制造技術穩健發展。
(3)調整結構。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新常態下,我國航空制造業隨之調整發展結構,并在新型產業結構帶動下推動航空制造技術穩健發展,當前航空制造業結構調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借助航空運輸業助力現代服務業及高端產業發展。在航空制造技術加持下產業將朝著高端化轉型,這就需要與之相關制造技術順應產業調整實況,加大高端技術研究與發展力度。二是調整消費結構。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產品及服務的要求隨之提升,原有產品質量及綜合價值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此,需航空制造技術隨之發展與調整,助力航空產業結構調整,體現相關技術發展及推行價值。[3]
(4)軍民兩用。航空制造技術通過發展不僅需契合軍工市場要求,還需滿足國民基礎產業發展需求,如汽車制造業、造船業、民航業及其他機械化產業等。對于一些在民用領域踐行較廣、效益較高、技術較為成熟的技術,亦可以根據軍工領域發展需求妥善應用,起到博采眾長、互相助力、協同發展的作用,繼而節約航空制造技術發展資源,達到推動該技術穩健發展的目的。
(5)融入管理。現代化管理可以幫助航空制造技術規避發展風險,提高經濟效益,落實發展目標,繼而推動航空制造技術與時俱進。為此,航空制造技術與現代化管理理念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使航空制造技術可以穩健發展。例如,航空制造技術領域可以嘗試踐行財務管理理念,以搜集、整合財會信息的方式,監督航空制造技術各個發展環節,通過計算匯總得到管理報表,定性、定量解析該技術發展各個環節運營實況,為規避運營風險、優化配置技術發展資源、調整該技術發展計劃、完善該技術推行方案提供依據,達到降低航空制造技術發展風險的目的。這就需要航空產業積極吸納先進管理人才,優化該技術管理團隊,為推動航空制造技術發展夯實管理基石。
(6)主次有別。航空制造技術種類繁多,發展該技術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根據本國國情,從新時代黨和國家制定的航空產業發展目標出發,分清航空制造技術發展主次,集中力量突破重點技術,關注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航空產品。以此為由制訂航空制造技術發展方案,并推行與之配套的技術研究推廣計劃,將技術化為生產力,有效提升我國航空制造技術綜合實力及發展水平。為明晰航空制造技術發展主次,應堅持需求牽引、基礎支持、技術推進原則,使航空制造技術發展契合國民需求,同時有基礎設施予以支持,為該技術優化配置發展資源,推進該技術良性發展奠定基礎。[4]
三、結語
自2016年起,4月24日設為“中國航天日”,引導航天人傳承航天精神、銘記歷史、探索未知、崇尚科學、創新實踐,肩負復興中華偉大歷史使命,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切實便利。新時代航空制造技術需有新發展,積極培養優秀技術人才,明確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對航空制造技術的切實需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確保該技術可軍民兩用。融合先進管理理念,推動航空制造技術有針對性地發展,使該技術可以為國家創造更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兵.技術角度的產業制造發展智能化策略研究——以汽車制造和航天航空制造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8(26):34-36.
[2]徐瑋.“互聯網+協調制造”視野下中國航空制造業發展對策[J].企業經濟,2018(12):92-97.
[3]丁忠.創新驅動背景下通用航空產業加速發展對策研究[J].創新科技,2018,18(8):49-52.
[4]吳子奇.通用航空發展現狀、趨勢和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7(34):24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