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鐸 關賀 劉軍屏 孫玉瑩


摘 要:環境責任是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社會責任之一,而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就必然要承擔顯性或隱性的成本,從而會對企業經濟績效產生影響。為厘清企業環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具體關系,對企業環境責任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統計描述并度量了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環境責任與經濟績效正相關。由此提出企業應當積極履行其環境責任,并從合法合規、增強自身環保能力建設、推進國際化進程的角度給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經濟績效;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4-0018-03
引言
中國經濟在1978年以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進入21世紀以后增速最快的是2007年,增速達14.2%,近幾年進入經濟新常態以后經濟增速減慢,但是在2018年增速仍然是6.6%。長期高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環境問題卻也日漸顯現。
大氣污染、地區持續性霧霾、河流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企業賺取利潤是其根本屬性,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現在,如果企業再持續不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去賺取利益,為了盈利而不承擔其相應的環境責任,甚至是在違反法律法規,那就有違初衷和民意了。
Sheldon于1924年第一次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CSR),表明人類早已經注意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CSR其實不僅可以用作對企業的規范,有許多的研究證明,作為普通公眾也會重視CSR,對積極承擔責任的企業更加認同。更現實的意義是,CSR對于企業的品牌打造、企業形象的塑造都越來越重要。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環境責任(CER)也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
Enderle G(1998)指出環境責任(CER)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1]。Kusku(2007)廣義CER是指企業為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從而采取并實施的相應的預防措施。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下,讓企業的信息更加透明[2]。因為環保行為帶來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利益,有利于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3]。
一、國內企業履行企業責任報告現狀
2001—2017年,中國發表的社會責任報告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自2011年開始,中國上市企業每年發布的報告數量急劇增加。從圖1中可以看到,在2016年突破了3 000件,其中企業1 908件,非企業組織發表了1 035件。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10月31日,各種社會責任報告有1 541件,其中企業有1 472件,收錄的報告達1 433件。
如圖所示,制造業企業是報告發布的重要主體,發布的報告數量占比45.48%。其次是金融保險業、信息技術業、社會服務業,分別占9.26%、8.51%、7.38%。對環境影響較大的電煤水氣的生產及供應業,采掘業分別占比6.85%、4.97%。可以看出環境治理和改善的中堅力量還是基于制造業為主體。
2017年優秀的報告數量占總數的27.8%,達399件。交通運輸及倉庫業、采礦業、綜合業、電氣煤的生產及供應業企業、建筑業的優秀報告數量較多,分別占同行業報告件數的52.11%、42.12%、40.774%、40.66%、34.78%。
二、企業環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相關性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為:潤靈環球社會責任報告評級數據庫和中國股票市場和會計研究(CSMAR)數據庫,對中國國內上市企業的股權性質、會計指標、綜合治理指標、企業管理資料等進行匹配,從而得到面板數據。本研究以Tobin-Q來衡量企業績效作為因變量,構建了與反應性企業環境責任指數不同的CER指數。通過stata回歸分析,進行了企業環境責任和經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
(二)變量的選取
市場價值(Tobin-Q)指的是資金的市價值和重置成本的比。Tobin-Q被用作測量公司的業績顯示和企業成長性的重要指標。楊興全、申艷艷、尹興強(2017)運用托賓q進行了企業投資效率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也為如何更好地引導外資銀行進入并發揮其積極作用提供了參考[4]。企業環境責任的數據來源于潤靈公司。
(三)描述性統計及相關性分析
(四)結論
從相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企業主動披露環境責任信息與Tobin_Q具有正的相關性,證實了CER對于經濟績效的影響。這些實證結果為國內企業的環境責任實踐提供了參考。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面臨著道德困境,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法律體系仍然不完善。而中國的CER實踐經驗和發展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企業應該強調CER的做法,以考慮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問題。
三、提升企業環境責任與經濟績效協調關系的對策建議
第一,企業走合法化發展道路。2019年3月中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需要有更強大的戰略意愿和定力來加強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努力探索出以生態環境為優先、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新的發展路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認真應對積極治理環境污染。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把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環境工作列為重要內容。在不久之前,生態環境部部長介紹了一個關于嚴重空氣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攻關項目的結果。結果顯示,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及來源主要是污染排放,而污染物排放的首要影響因素是工業,其次分別是燃煤、機動車、揚塵,這四大來源占比要達90%以上。
由此可見,從政策導向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分析報告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對于企業污染排放的治理程度會逐步規范化,逐步加大治理力度。因此,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想要獲得長期利益、獲得合法的經營權,就必然要積極履行其環境責任,尤其是在面對國企先天性優勢的前提條件下,民營企業要想在中國經濟中生存和繁榮,必須積極實施CER,以獲得合法性和政治準入。
第二,地方政府嚴格落實中央規定。2018年5月11日,生態環境部約談了七個地方政府。這是生態環境部2018年第一次因為非法轉移危險的廢棄物,地方政府監管整改不力而進行約談。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5月9日正式發表了第二號“廢止排水相關費及規范文件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施行條例”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方政府部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與上位法沖突的規章和規范的文件的修改和廢止工作。這時各級的地方政府必須站在國家發展水平上積極實施中央政策,加強地區內企業的管理。
政府作為企業的服務部門,同時也是監管部門,企業是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甚至于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和政府的管理與監管密切相關。從CSR發布情況可以看到,主動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以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有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政策靈活執行力創新性強的地區的趨勢。所以,地方政府應該認真落實中央政策,切實加強對于企業的管理。政府不僅是管理者,還要有長遠的目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地區優勢等等,為地區的長久健康發展多做貢獻。政府的監督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意識。
第三,加強企業自身環保能力建設。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同時也針對傳統的資源型、污染型的企業行業,比如,受煤炭供應、碳排放限制影響的火力發電行業,受鐵礦石原料價格、煤炭、鋼鐵產能過剩等影響的鋼鐵行業等等提出了改進改造方向及措施。企業應當利用減稅和國家大力推動轉型發展的契機,將多出的企業利潤運用到研發中,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生產能力、生產效率。而火電、鋼鐵等傳統能源企業應積極配合政府改造計劃,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擴展自身發展空間,充分利用政策優惠,如《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7》、《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7》等等,降低成本,提升研發能力和效率。
第四,推動企業國際化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目前國內對于環境保護主要是從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改造或者關閉傳統能源企業的角度進行管理,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巡查地方政府有時會實行一刀切的政策,面臨檢查就緊急要求停工停產。雖然生態環境部已經提出各地方對于一些達標改造的企業要給予合理的過渡期和整改時間,但是每個地區的情況復雜,在某些地方法治與人治、地方與中央的博弈仍然不可避免。
因此,在現在大力治理環境的大背景下,企業應不囿于發展于國內的固有觀念,自身尋求突破,向國際化發展,樹立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品牌形象。通過建立高標準的生產、管理和控制體系,以優質的產品、高效的管理、先進的技術來提升企業績效,在保證效益的同時不與國家的政策方針相沖突才是更為長遠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Enderle G,Tavis L A.A Balanced Concept of the Firm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ts Long-term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11):1129-1144.
[2] ?Kusku F.From Necessity to Responsibility:Evidence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ctivitie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14(2):74-87.
[3] ?Hansen DR,Mowen M M.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Cornerstone for Business Decisions[M].Thomson South and Western,2006.
[4] ?楊興全,申艷艷,尹興強.外資銀行進入與公司投資效率:緩解融資約束抑或抑制代理沖突?[J].財經研究,201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