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聲
摘 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對山東省某市HD區的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但也存在集體經濟總量和增幅較小、發展后繼乏力、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運轉經費不足等問題。鑒于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應著重從五個方面入手:完善政策,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因村制宜,積極探索發展模式;解放思想,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發展能力;明確責任,強化考核獎懲。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4-0021-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對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為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筆者對山東省某市HD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和基層黨建“三基”工程的實施,HD區集體經濟呈現出發展狀況良好、發展路徑多元、心理環境向好的特點。截至2017年底,HD區1 156個行政村中,集體可支配收入突破50萬元的村居有426個,5萬—50萬元的707個,兩項合計占全市村莊總數的98.0%。發展路徑涉及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舊村改造帶動、物業租賃等10多種類型。問卷顯示,“對鄉村振興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這一觀點,“認同”的高達96.4%;在回答“如果現在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您認為村民的熱情高不高”時,“比較高”和“非常高”的占73.2%。由此可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農村有強烈的現實需求和心理環境。
二、主要問題
(一)集體經濟總量和增幅較小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HD區集體經濟發展從總量和增幅來看,每年增幅較小,總量也不夠大。以2017年為例,全區1 156個村莊,總收入只有17.56億元;2014年以來,總收入和可支配收入都只增長4億多元。收入5萬—50萬元的比重增加了5.2%;收入在500萬元以上村莊比例只增加了0.3個百分點;收入在50萬—100萬元以及100萬—500萬元的比重都在下降。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后繼乏力
據鎮村基層干部反映,當前該區農村常住人口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據顯示,HD區西部12個鎮平均人口流出率22%,流出最嚴重的達80%,中青壯年勞動力占70%。農村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三)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
HD區相關部門數據顯示,該區低收入或無收入的村莊數量占比高。該區1 156個村居(其中,城中村100個,城郊村400個,純農業村656個)中,大約236個村收入來源很少或基本無收入來源。其中,收入1萬以下的村132個,占11.4%;2萬以下的村104個,占9.0%左右。上述村基本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
(四)村級集體運轉經費不足
新任農村兩委主職干部調查問卷顯示,HD區還有11.8%的村莊集體經濟沒有收入,辦公經費有缺口的高達44.2%,其中,缺口5萬元的占21.2%,缺口10萬元的占13.8%;缺口20萬元的占9.2%。靠財政轉移支付運轉的村莊占47%。
三、發展路徑
(一)完善政策,加大定向扶持力度
問卷調查顯示,對于“當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最關鍵的因素”,有79.4%的村干部認為是“好政策”,排在首位。訪談中鎮村干部反映,一方面,當前要用好用足上級政策,如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發展村級合作經濟組織、企業投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一系列政策,夯實發展基礎;另一方面,希望區里能夠研究制定指導性意見或辦法,在用地、稅收、信貸、用電等方面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調查中,對“您最希望出臺哪些扶持政策或措施”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鼓勵村干部領辦“村社一體的合作社”,占86.6%。實踐經驗證明,“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載體。問卷調查顯示,對于“如果鼓勵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領辦‘村社一體的合作社”,表示“非常愿意”嘗試的占52.3%,“比較愿意”嘗試的占34.3%,“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共計占4.3%。
2.鼓勵企業到村居投資,占77.5%。鼓勵企事業單位與經濟薄弱村黨組織結對幫扶制度,把扶持重點從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轉移到解決集體經濟增收上來,從資金、技術、項目、信息等方面進行扶持,幫助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合作開發,實現雙贏。在企業投資過程中,要引導村集體用“集體經濟加公司”形式解決產權開放化問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3.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占73.0%。主要用于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的創業啟動資金、項目貸款貼息和信用擔保。區、鎮街兩級適當增加財政轉移支付額度,擴大轉移支付范圍,保障薄弱村基本正常運轉,并由單純支持村級組織運轉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并重轉變,重點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
4.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占38.4%。在加大金融服務力度中應協調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把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之一,農業銀行應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降低貸款的門檻,擴大抵押的擔保范圍,最大限度地放寬貸款利率和期限,盡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二)因村制宜,探索發展模式
1.深入調研,分類指導。“千名干部進鄉村”后,應聯合“第一書記”,針對“經濟突破村”、“固本強基村”、“創先爭優村”和“示范帶動村”的任務要求,圍繞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做專項調研,弄清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里有什么、村干部想干什么、村民想要什么”這三個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工作安排,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逐村破題,逐線推進,逐塊發展,確保每個村都有一個資源、資產、資金等可利用項目,都要有一個財政扶持項目,有一個社會人士捐助項目。
2.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問卷調查顯示,HD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土地經營權流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型”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50.8%%、18.7%;舊村改造帶動型、資源開發利用型所占比重次之,分別占13.5%、12.4%。因此,山區村莊主要應采取“土地經營權流轉型”的發展模式,平原村莊主要應采取“發展現代農業型”的發展模式,沿海村莊主要應采取“資源開發利用型”的發展模式,鎮街駐地村、城郊村主要應采取“舊村改造型”、“物業租賃經營型”的發展模式。由此可見,村莊條件雖然各不相同,但只要做到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就一定能走出一條適合本村實際的發展模式。
(三)解放思想,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1.統一思想,改變觀念。認識跟不上、觀念不改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就很難落到實處。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引導村干部克服“不能發展、不必發展、無法發展”的消極悲觀情緒和觀念,去認識什么是發展,去思考本村怎樣發展,引領農村集體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2.打造典型,示范帶動。在區、鎮街層面,要因地制宜,重點打造一批集體經濟發展的示范村,特別是要總結推廣一批創意新、措施實、變化大的薄弱村轉化經驗,培養樹立一批適用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發展及管理模式。利用各類媒體、會議表彰、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和場合,擴大這些典型例證的宣傳推介,就能使村干部學有樣子、做有法子,立足本村實際,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3.激發熱情,增強合力。調研發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莊,群眾普遍對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表現出較多的關注、較高的熱情、較大的支持,原因之一就是在集體經濟發展中他們得到了實惠。因此,應引導各村不斷提高群眾的保障性收入、生產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只有讓各村里的群眾能夠及時充分享有發展成果,才能激發群眾的發展積極性,營造集體經濟的發展氛圍。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發展能力
1.選準能人,配強班子。調研發現,凡是村級組織開拓創新能力不足、戰斗力不強、管理功能弱化的村莊,集體經濟都難以發展壯大。因此,應引導村民在換屆選舉中,選準能人、配強班子,做到“選準一個人,帶起一個班,富裕一個村,發展一大片”。同時,注重村級組織后備干部的培養,把致富能手、回村大中專學生培養成黨員,培養成村干部,增強組織活力,確保組織有力。還應選調優秀大學生村官到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掛職幫扶,充實基層組織隊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綜合素質。建議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模式、不同發展水平等實際,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進行分類培訓,利用好黨校、示范基地、遠程教育等培訓資源,突出市場經濟、股份合作、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能和法律法規等內容。同時,鼓勵中青年村干部參加高等學歷教育,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強化考核獎懲,明確責任
1.強化考核獎懲,落實責任。在全區范圍內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發展責任考核制,提高集體經濟發展考核的分值比例,把其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評價體系,使各級干部樹立起不抓村級集體經濟就是失職、抓不好就是不稱職的責任觀念。
2.嚴格考核獎懲。問卷顯示,對“村干部的工資要與村集體收入直接掛鉤”的說法,有45.3%的村干部表示同意,只有26.1%的表示不同意。因此,對于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的村干部應探索實行年薪制,嘗試在當年新增的村集體經濟純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激發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