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穎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項旨在治理經濟不平衡層面上的新思路、新見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所做出的前瞻性、科學性的決策。這一經濟決策在本質上有別于西方的供給學派,并且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層面上,繼承和發展了其他科學中的優秀成果,從而為我國經濟體制所實施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改革舉措。因此,基于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黨和人民全面地認識和運用其各項舉措,并且充分地發揮改革應有的成效,促進我國經濟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89-03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當前的客觀國情所做出的一項經濟戰略。因此,探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以及來源,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和踐行這一經濟戰略。
一、我國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述
(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與強調
“供給側改革”這個“時髦”之詞在我國的大地上被提上議程并廣泛地使用,就要從2015年10月說起。在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一《建議》提出了:“培育發展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1]接著,于11月10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闡明了:我國的經濟不僅要適度擴大總需求,而且需著重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從而有助于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以及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緊接著,于11月11日,我國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通過消費升級的方式來促進產業的有效升級,并且培育新的供給、新的動力來擴大國家的內需。到了11月17日,習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的發言中,也闡述了必須對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性改革進行更加深入的踐行,從而讓供給的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層面的變化[2]。
十九大的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了國家在經濟方面需要堅持的方針,即:應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進而推動經濟從量層面向質的高度變革,以及促進效率和動力方面的變革,最終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3]。我們需深刻地領會其要旨及精神實質,以致更加準確地認識國情之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方向及基本要求,并切實地提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覺性、使命感。
(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當前,我國的結構包括產業、區域、要素、排放、經濟增長動力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結構。這些結構性表現出趨于明顯的分化。為了應對這種經濟變化,需改革制度供給,并且更大地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
1.工業去產能。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資源逐步向新產業傾斜和配置,這就使得供給與需求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手段不可以發生,第一種是帶有計劃性的經濟政策去干擾市場機制的運行,這樣會使經濟運行過程中,新的產能問題出現。第二種是用擴大舊產業和舊需求的傳統凱恩斯主義,這樣做反而會離目標差距越來越遠。對此,當前我國工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工業去產能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減,也是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有的工業帶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上直接求助于地方政府,政府的直接干預這不但沒有去產能,反而還起到了反作用。所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在政策的指引下,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利用新興產業中的節能、環保新能源來分流產能過剩。
2.房地產去庫存。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中存在著炒房,積壓房,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的現象較多,同時這些不適當方法也造成了房地產方面產生大量庫存。另外,房價高,中間商暗中抬價等現象使得居民住房困難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房地產去庫存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已為黨和國家所關注,并且也實施了一些舉措以應對這些問題。其表現在:如運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方式。在自剛性購房者、改善需求購房者之后,農民工成為房地產去庫存的龐大群體;還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勵房地產企業順應市場規律降價和兼并重組、取消限購、改革住房公積金等來刺激人們購房,一方面可以使人們有房子住,刺激經濟。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減少房地產庫存。
3.生產過程降成本。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大多因為制造成本偏高等問題,而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4]。由此,降低成本自然也是改革需要考慮的一個層面。我國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主要在于:我們能夠以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和降低稅費這兩種途徑來幫助企業達到降成本的目的。此外,國家仍可對壟斷性要素市場,特別是加強電力市場化的改革方式,從而達到完善煤電聯動機制和降低物流成本等等。通過這些一系列的政策,旨在企業降低成本,使之更好地發揮企業作用,最后有效地增加企業凝聚力,增強企業競爭力。
4.金融去杠桿。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受西方市場理論影響,偏好引進西方市場現有的工具,一時間,杠桿、理財、基金各種各樣的交易所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這是不理智的。我們應該找到符合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并非西方市場有效的東西我們運用起來也有效,對于金融市場來說,不能盲目照搬別人的好的東西,應該審時度勢,以穩健為前提。去杠桿的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其主要有:政府部門主要是解決地方債的問題、非金融部門主要是優化融資結構、金融部門是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去杠桿主要是讓市場發揮主要作用,這樣才能有效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效地去杠桿。
5.區域發展補短板。關于如何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木桶效應”給予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即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個木板。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基于此現狀,補齊區域發展的短板也納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項目之中。對此,黨和政府通過精準扶貧,妥善解決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對三農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一定的舉措,來具體地解決了關于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精準扶貧與粗放形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即有針對的目標。比如:在不同貧困區域的環境、不同困難農戶狀況、精準管理等方面進行更為具體的扶貧。
二、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溯源闡述
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以高瞻遠矚的姿態,所形成的一項旨在改變國家經濟層面的發展戰略。由此,探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淵源,需研究西方供給學派,可以得出這一戰略吸收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于供給層面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薩伊定律是19世紀初興起的經濟學思想,他認為: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環節中,生產、分配、交換都只是手段,消費才是最終目的。沒有人純粹為了生產而生產,生產者為了達到消費的目的才進行生產活動的,當一種商品被生產出來并與他人的商品進行交換時,就會使生產者具有購買其他商品的需求。這樣的商品交換和需求,使得整個經濟體系呈現出了良性循環狀態,也就是其中某些商品的供給同時帶動了相同數量商品的需求。這種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關系被概述成“由供給而創造了自己的需求”[5] 。
(一) 供給經濟學派
供給經濟學派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此階段,恰逢“滯漲”時期,即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對此,供給學派特別看重“激勵”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1981年,里根當選美國總統,將供給學派的理念付諸實踐,形成了所謂的“里根經濟學”。主要是降低稅率、減少政府管制、合理調控貨幣供給、實現預算平衡。關于供給學派,其代表人物為美國的拉弗,他的主張經濟是長期繁榮和減少稅收的政策。
(二) 新制度經濟學派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諾斯和科斯。新制度經濟學派主張:市場導向、自由經濟以及反對政府干預。該學派的主要理論是,他們采用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制度的形成、變遷和制度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企業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以及制度變遷理論共同構成了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三大分支。新制度經濟學派最突出的特點是對不同經濟制度在效率上的合理性進行比較。
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同于西方的供給經濟學的,它與以薩伊定律為主的供給經濟學派不同,又與以凱恩斯主義為核心的需求決定論不同,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這就決定了它與西方的供給改革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國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順應潮流而提出的,是符合我國發展的一項戰略決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應用。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將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從而不斷豐富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規律的應用和發展
全面認識和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并進行理論創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線,在分析經濟變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強調供給還需注重需求的變化;既要突出生產力的發展又需對生產關系進行完善。”[6]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也已說明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從另一個方面反作用于生產力,彼此呈現辯證的關系。如果人們能夠認識和運用這一基本的經濟規律,歷史的車輪最終將會向前進步。對于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狀況也是如此。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對生產力進行改革,而且要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革。由此,國家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唯有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來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依靠改革制度,另一方面依靠科學技術[7]。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社會總產品再生產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合理的平衡關系,是改革的方向。不管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要有合理的平衡關系[7]。這是馬克思在分析再生產理論所強調的經濟理論。馬克思的社會總產品再生產理論,就是要確保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平衡關系。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部署,就是要保證社會各生產之間的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平衡問題以及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平衡問題。按照馬克思社會總產品再生產理論,兩大部類各自生產的產品與對方產品的交換達到平衡狀態,才能避免資源的浪費,才能使市場處于有序穩健的狀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去產能、去庫存,就是要將我國經濟運行中結構性失衡的問題,調整為平衡的關系,這就是對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馬克思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應用和發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方法蘊含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之中。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兩大社會發展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發展變化。國家制定的經濟經濟制度,則是來源于現階段的經濟基礎。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就是經濟基礎的具體體現。而社會中呈現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有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則是一定時期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所決定。相反,不同時期所體現出的不同經濟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所產生的一系列產能過剩問題的情況下應運而生。這樣的發展戰略既是符合我國國情,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論。它不僅注重需求側,更加注重供給側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之處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還包括非常廣泛的制度,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對我們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仍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在借鑒之時,絕不能采用教條主義的形式照搬照抄,而應取長補短,并從中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章政.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與亮點[J].人民論壇, 2016(1):50-51.
[2]張政,劉軍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3]常雪梅,秦華.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N]. 人民日報, 2015-11-19(2).
[4]吳志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因地制宜——以江西省為例[J]. 地方治理研究, 2016(4).
[5]甄浩.供給側改革的微觀基礎[J].經濟研究導刊,2016(30):5-7.
[6]康達華.習近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的政治經濟學解析[J].探求,2017(3):24-29.
[7]陳大為.法治政府視域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7(2):55-59.
[8]李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J].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7(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