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彭曉英 譚旭紅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價值觀自信為頂層設計,從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革命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的獨特視角,構建了基于家庭、高校、社會的“三要素,五層次”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框架,揭示了培養過程的保障機制、協同驅動機制、評價機制,以促進高校構建科學合理的培育機制,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培育工作。
關鍵詞:價值觀;社會責任;職業道德;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69
隨著全球化浪潮不斷演進,社會價值多元化在大學生中表現愈加明顯,雖然豐富了青年學生的精神世界,但同時一些非理性的、消極負面,甚至落后腐朽的思想也充斥其中,影響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觀念,需要高校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引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為總目標,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框架和機制,幫助提高其應當承擔起歷史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成為高校一個急迫而重要的課題。
1?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研究現狀
從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培養的影響因素上,孔晶晶認為要重視發揮家庭教育的影響,而且要高校和社會環境的培訓和影響作用。殷宏婧則將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歸結為個人身心發展水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經濟和文化發展等三個維度。高文韜觀察了新時期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因素,注意到,當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更多受到家庭環境、社會大環境和網絡新媒體中多元價值思潮的影響。
從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培養的路徑和機制上看,殷宏婧并提出了從構建家校合作的教育體系,建設積極全面校園文化,以及開設多種方式的課堂形式解決措施和路徑。李景鴻認為高校要大力弘揚責任文化,并提出了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認同機制、實踐機制、環境導向機制、長效機制、保障機制。吳淑娟提出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協同教育機制,通過明確協同教育主體責任,構建社會、家庭、學校協同教育共同體;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促進主體之間的交流;通過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保障協同教育有效進行;通過營造協同育人環境,促進社會責任感形成。
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對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影響因此和作用機制有一定研究,但研究缺乏整體框架和內在機制層次的關系反映,沒有闡明價值觀約束和指導作用。本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性的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整體框架和機制,進而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高級人才。
2?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框架結構
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框架,在明確的理念指導和目標約束下,按照特定的構成要素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提供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理論、實踐環節等教學功能,動態配合市場人才需求的內在標準和要求,保障高校人才“德才兼備”的規格和質量,表現為基于家庭、高校、社會的“三要素”,目標層、協同層、驅動層、技術層、基礎層等“五層次”體系邏輯結構,具體如圖1所示。
目標層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控制著培養體系的具體方向和成果評價。目標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頂層設計,與社會主義革命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不斷融合創新,增強學生的價值觀自信,為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奠定扎實了思想基礎。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自信基礎上,融合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革命價值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認識和把握,以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形成現代社會普遍的價值認知、價值認同、價值自覺和價值自為。三種價值觀相互融合,體現出它們社會生活中具有歷史性、普遍性、廣泛性的特征,形成了從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到社會主義革命價值觀,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層遞進,反復螺旋提升的過程,掌握著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體系框架的總體目標和方向。
協同層強調了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過程中“家庭、高校、社會”等三個關鍵要素之間的互動協同關系,即反映“家庭——高?!薄ⅰ凹彝ァ鐣?、“高?!鐣钡南嗷ヲ寗雍椭萍s關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是系統工程,需要在正確把握和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下,充分發揮家庭、高校、社會的教育合力,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教育等手段共同完成。
驅動層強調了三個關鍵要素的具體驅動形式。在家庭教育層面,消極和負面的家庭教育,導致大學生缺乏工作責任、自主能力和擔當意識;在高校教育層面,教學手段單一,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缺乏,將導在大學生價值觀完善和成型的關鍵階段,缺乏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培養的依托點和執行路徑,需要通過思政課程和專業教育系統性的加以培養;在社會教育層面,社會上各種思想和信息良莠不齊,加之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可塑性特點,將導致大學生追求個人功利,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意識的缺失,需要企業組織文化和社會公序良俗加以正確引導。
技術層借助最新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撐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體系的順利實施。當前大學生們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被各種信息,親情疏遠和冷漠、學業壓力與競爭、職業腐敗與犯罪等負面現實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繼而抵消著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效果。因此,需要搭建跨越家庭、學校、社會的信息交流平臺,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模式,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力量和濃厚輿論氛圍,并對大學生校內、校外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培養過程進行監督和評價,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教育的整體效果。
基礎層包括師資隊伍、經費支持、設施配套等。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開展,有賴于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精通、發展全面的專業師資隊伍,其中不僅包括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黨支部書記等思政教育工作隊伍,也要包括專業負責人、專業課程教師等教學業務隊伍,更要包括企業高層管理、業務經理、社區服務代表、家長代表共同組成的教育隊伍,真正形成家庭、高校、社會的協同育人,將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的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或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一種素質或能力”。在經費支持方面,爭取學校專項資金以及地方政府撥款、社會捐贈,保障大學生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另外,可以開展有特色的實訓室建設,面向本科生、研究生開展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實踐訓練活動,探索現代大學生德育培養新途徑。
3?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關鍵機制
3.1?保障機制
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需要構建全面的教學保障機制,在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上達到預期目標。一方面,充分利用組織體系的引領和管理作用,促使學校管理層統一認識,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線,形成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的態勢,建立虛擬教研室參與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全過程的嚴格管理和考核。在保證教師團隊人員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改善軟硬件教學條件,保證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監督與創新作用,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征、責任意識和職業態度,創新性開展靈活多樣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學習活動,及時獲得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體驗反饋。不僅發揮信息技術對“家庭、高校、社會”的連接器作用,而且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監督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學習的最新狀態,保證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的培養效果。
3.2?協同驅動機制
協同驅動機制對應了驅動和協同兩個層面的教育對象和活動內容,揭示了家庭、高校、社會三個教育主體相互驅動、制約、滲透和協同過程。在信息技術協同驅動下:一是構建“家庭—高?!苯逃齾f同關系,建立家長與高校之間的雙向溝通,學校指導家長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強調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學生,高校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組織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二是通過構建“家庭—社會”教育協同關系,使得家長和學生通過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平臺,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蘊含的公序良俗,培養符合企業等社會組織職業道德準則,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三是構建“高?!鐣苯逃齾f同關系,通過企業參觀和實習、社會實踐和調研等活動,培養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最后,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以“日行一小善、日改一小過”的記錄活動,開展日常行為自我監督和改善,跨越家庭、高校、社會三者邊界持續性的培養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
3.3?評價機制
大學生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考核與評價,必須綜合“三個要素、五個層面”的作用效果,系統性地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上表1所示。通過匿名方式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將他們各自選取的權數進行整理和統計,最后確定各因素各指標的權重。依據評價后加權匯總得分,可以較為科學地評價不同高校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培養開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孔晶晶,劉一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探究[J].品牌研究,2018,(04):241-242.
[2] 殷宏婧.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因素及培養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8,5(51):162-163.
[3] 高文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J].學理論,2017,(06):233-234.
[4] 李景鴻.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0):66-67.
[5] 吳淑娟,王吉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協同教育機制探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6):102-104+111.
[6] 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